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天舟飞船
筑梦天舟:六年磨一剑 托起大国航天梦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Mpl8Injug
限制会员
307
主题
-2
回帖
-16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积分
-16
私信
中国航天
548
0
2017-6-12 14:00:30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筑梦天舟:六年磨一剑 托起大国航天梦)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朱梦琪)“5、4、3、2、1,点火!”4月20日19时41分,伴随着紧张的倒计时,长征七号火箭托举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如夜幕中骤然升起的巨大红日,划破天际。
而此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测试厂房内,天舟一号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和他的团队正盯着监控页面上的数据,丝毫不敢松懈。
发射场总装电测中的专注。于磊供图
六年磨一剑,而今试锋芒。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如今历历在目。“看见自己亲手研制的航天器被送上天,这一刻的心情难以用语言去形容。”激动之余,于磊的内心却又难得的平静。“六年里,经历了技术方案的反复修改和坚持不懈的攻关试验,心里也非常有底气!”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第二天,于磊便立刻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加入24小时双岗轮班。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4月23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把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个设计方案做到极致,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本身就是在践行航天梦。”于磊说。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如于磊一样奋力拼搏的中国航天人,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创造出累累硕果。每一个航天人,都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颗螺丝钉,披星戴月、逐梦而行。
靠谱的电力“大管家”
距离天舟一号发射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于磊和他的团队正为第二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做最后的准备。
被称为“太空加油”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的“绝活”之一,也是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这次天舟一号最大的成功就是完成推行器补加,还进行了很多关键技术的验证,比如高速信息系统及能源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得以验证为将来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在于磊看来,天舟一号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平台,而这种新,体现在各个技术细节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于磊供图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着天舟一号的电总体设计工作。
于磊将自己的团队比喻为电力的“大管家”。从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软件顶层设计再到电磁兼容性设计,简单来说,只要与航天器电力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电总体的管辖范畴。
回忆起刚接到天舟一号研制任务时的心情,于磊坦言,压力很大。“我作为型号主任设计师,第一次面临这么大的挑战。”六年时间,看似漫长,但就飞行器研制而言,时间却异常紧迫。“我们要完成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正样阶段完整周期的研制,很多工作时间点都是倒排的,而且很多都是新的开创性的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于磊深知,天舟一号作为重点型号,时间紧、任务重。
虽然已在航天领域工作10年,于磊却仍旧觉得自己“经验不足”。老主任设计师刘宏泰特意找他谈心:“当面临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要从顶层思路上缕清头绪,找准需求,不要上来就蛮干,否则很容易陷入细节中却达不到预期指标。”前辈的鼓励和点拨,让于磊仿佛吃了颗“定心丸”。“这种将工作分解从而实现的过程,正是前辈们常说的‘系统工程’。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具体工作、带领团队和工程实现都大有裨益。”于磊认为,这就是航天人的传承,“任何一个型号的成功,都是凝聚着无数人付出与汗水。”
航天人的“工匠精神”
无论是100伏高压全分散配电系统和高压锂电池的应用,还是货船“天基”为主的测控体制和内部以太网高速信息系统,再到针对载荷单独规划出供电、信息流,从强电到弱电,电总体团队要建立的,是一套套全新的电子和信息系统。
于磊认为,天舟一号研制任务难度最大的就是新技术的验证。“天舟一号采用的很多技术都是从无到有。比如新的供电体制要比之前的传输效率提高了至少将近百分之八个点,而新的供电体制面临着供电方案的变化和器件设计的支撑,需要进行大量的突破性实验工作。”
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于磊却信心满满,他说,这种信心来源于“给力”的团队。“在天舟一号研制队伍里面,有一个‘给力’的团员先锋队,我们的团员先锋队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平均年纪不到三十岁,难度越大的工作他们越是冲在前面。”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