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记: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成功发射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中国航天
324
0
2017-8-18 14:04:50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0年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时40分,中国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助推火箭及第一、二级火箭工作正常,将一枚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对当时中国运载火箭研发和航天发射而言意义重大。首先,新型火箭研制成功确保了1988年中美签订的休斯公司大型通讯卫星发射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发射。其次新型火箭使中国具备了重型卫星发射能力。此外,这一次发射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推力火箭发射工位首次投入使用。
在80年代末,中国已经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截止到1990年4月中国运载火箭已经发射了20颗各种卫星。隶属于航空航天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已经拥有了13个设计所和研究所、6个试制厂,拥有一支由近3000名高级工程师和5000余名工程师组成的强大团队。但是“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仅具备发射中型卫星的运载能力。而当时美苏等国通过捆绑技术已经获得了可以运载重型卫星的大推力火箭。
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和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1991年、1992年用中国新一代“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两颗澳大利亚订购的休斯大型通信卫星合同。这份合同规定,“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必须在1990年完成试飞,否则合同将失效。对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而言,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摆在了面前——用18个月时间突破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并且制造出可靠地大推力运载火箭。面对挑战,中国航天人知难而上,不少科研人员私下开玩笑,“丢不起脸,赔不起钱!”
“长二捆”在“长征二号”基础上将第一、二级加长,并在第一级上捆绑四个液体火箭助推火箭,火箭全重460吨,可以将8.8吨载荷送上20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中国航天人仍然依照周总理定下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依靠三十年来航天建立的科学质量管理方针、原则和方法按部就班完成科研任务。
时任航天部部长的林宗棠后来总结:“‘长二捆’任务是真正按照周总理十六字方针办的。”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王永志、副院长王德臣和副院长于龙淮分别担任火箭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和总调度。航空航天部总顾问,70多岁的屠守锷院士一次次亲临试验现场。
在箭体振动试验中,需要建立当时全亚洲第一座举行火箭振动试验塔。冶金部设计院,北建公司等6个单位克服北方冬季室外施工的困难,用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全球领先、亚洲最大的全钢结构火箭振动试验塔。在试验当天五家单位、上百人在振动塔上连续36小时高强度工作,试验结束之后大家几乎都喊哑了嗓子。
为了建立捆绑火箭结构动力学模型,火箭研究院曾考虑请美方提供帮助,但美方要求中国提供火箭全部数据,再花近300万美元。“长二捆”总师王德臣决定由中国科研人员自行完成计算,最终在朱礼文团队的努力下,仅用五个月就完成了10000多条程序设计。
在整个设计团队的努力和全国的无私支援下,“长二捆”的几万张设计图纸在100天内完成,而通常要花费两年时间才有可能完成类似的设计。
为了筹措火箭研制和制造所需的资源,国家物资部门破例在北京和上海展开三次“专项紧急订货会”,调动26个省、74个市的300家企业。同时国家能源和交通部门也下达了特殊指令,为“长二捆”开绿灯。据统计仅2000吨各类物资和设备调配,就为研制节省了半年时间。
全箭的十几万个部件,涉及8000项左右的生产任务,需要几十万道工序。据统计仅火箭总装就需要赶制5000台特种设备,完成126项工艺攻关。例如在卫星整流罩生产中,我国首次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但为了研制相关设备,攻关组组长董延长曾紧盯标尺连续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钻孔,完全不顾自己的青光眼病痛。
1989年7月,总装厂还在制造1800台各种设备,到1990年3月,巨型火箭已经制造完成。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18个月内完成了国外通常需要4年才能建成的新发射工位,据报道新发射工位的工作塔家高97.6米,总重约4580吨。1990年5月25日,“长二捆”运抵西昌。6月25日火箭圆满完成测试工作,开始向发射工位转运。7月12日晚,助推器传感器故障,总装厂副厂长乔守棣带领30余位工人冒着有毒气体进行排险。7月13日晚险情排除。最终发射成功确保中国继续保持航天技术大国的国际地位,也增强了全国高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作者:白孟宸)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