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中欧航天员组团“下海”!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大揭秘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4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航天 510 0 2017-8-23 09:57:35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月5日至21日,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引起了广泛关注。
  航天员为什么会在大海里进行救生训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道,神舟飞船在上升段应急返回的时候,有的应急着陆点在海上,在救援人员尚未到达,而返回舱又出现一些问题时,需要航天员及时出舱进行自救互救,然后开展相关的活动,这是海上救生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这样的训练既是满足任务的需要,使航天员掌握海上救生的技能,也能提高航天员与海上搜救人员等各方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航天员应急返回溅落海上生存获救的概率。
DSC0000.png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训练情况    李志勇/摄)
  据了解,本次的海上救生训练包括理论培训、单项操作训练和综合训练。其中,单项操作包括个人救生装备的使用、救援船救生吊篮的使用、舱内航天服穿脱的操作、海上自主出舱、海上救生船的攀爬、直升机救助带的使用和陆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的训练。综合训练则是本次训练的重点,黄伟芬说:“安排这个训练的假定是航天员已经乘载人飞船应急返回落在海上,搜救力量还没有到达,但又必须出舱,就要积极开展自救。航天员在舱内首先需要将舱内航天服更换为抗浸服,然后自主出舱,开始生存的活动。在营救救援方面,我们设计了两种方式,分别是吊篮的方式和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的方式。”
DSC0001.png

  (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   蒋立正/摄)
  在大海中进行救援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复杂程度也很高。即便挑战巨大,本次训练依然在周密的组织和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圆满完成。黄伟芬认为,本次训练收获颇多:通过海上的救生训练,中欧航天员熟悉和体验了海上生存的特点和救援模式,掌握了返回舱溅落海上后自主出舱的方法与程序、生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海上救援人员与航天员等各方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更为未来开展航天员训练的国际合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
DSC0002.png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介绍训练情况   李志勇/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了本次海上救生训练,作为训练的亲历者,杨利伟说自己“体会很深刻”。“训练中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员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欧方的两个航天员拥有非常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进行训练,和大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在训练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北海救捞局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使训练非常顺利。”
DSC0003.png

  (杨利伟参加本次海上救生训练   朱九通/摄)
  杨利伟表示,这次训练是面向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的一次重要训练,也是下一步空间站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这次海上训练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欧洲空间局合作的框架下开展的一项具体的合作交流项目。”杨利伟认为,在载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早期俄罗斯(前苏联)的空间站都是如此。中国载人航天走过的25年时间里,和很多国家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会将自己未来空间站的资源以及合作项目进行全球发布,从空间站平台与技术、航天员选拔培训与飞行、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推广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让中国空间站造福全人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至今已有25年,杨利伟表示,随着4月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顺利发射和成功在轨推进剂补加,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圆满收官,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这是载人航天任务最终的目标。“目前,航天员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科目的训练。因为将来空间站从建造到运营都会涉及到舱外的科学实验,以及维护、维修和组装,需要航天员频繁出舱。未来空间站的运营是一个全新的项目,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杨利伟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