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砥砺奋进的五年】卫星去哪儿了?问问神秘“牧星人”!

AndreyEsses
限制会员

162

主题

1

回帖

-6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6
航天 307 0 2017-9-3 11:46:27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天眼探空、“蛟龙”潜海、神舟飞天、高铁疾驰、云端联桥、南水北调……五载风雨前行,携手砥砺奋进。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由蓝图转化为现实,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赓续奋斗,才让“中国梦”的触角上至苍穹、下至深海,凝聚起民心,更惊艳了全球。为了迎接十九大的召开,中国青年网记者深入一线,探访这五年来激动人心的重大工程建设经历,用文字和影像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印象。敬请关注“大国重器 青年力量”系列报道,为祖国成就与民族未来喝彩!
  “大国重器 青年力量”系列报道③
DSC0000.jpg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十一号搜索回收任务演练现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供图
  中国青年网西安8月10日电 (记者 卢冠琼 通讯员 张勇 杨亚洲) 天路迢迢,星河漫漫。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一颗颗被送上太空的卫星,能够在轨运行;哪怕偶尔偏离,也能“迷途知返”;一旦发生故障,还能得到及时抢救?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能一次次精准预测返回舱降落地点,为数万公里的路程护航,成功带着宇航英雄平安踏上回家路?这种力量,来自于庞大的航天测控网。
  对于航天工程而言,火箭升空、直刺青天的辉煌一瞬,仅仅是一个“序幕”。一个航天器从升空到寿命结束,都需要对它进行严密跟踪、测量与控制,以保障它正常运转,完成使命。而这部分的工作,鲜为外界所知。航天测控,没有火箭发射时大地震颤、烈焰奔腾的壮观场面,有的只是数据堆里默默无闻的工作。
  今年6月,我国首次覆盖南海海域的国产直播卫星“中星9A”,因火箭异常,被遗落在了距地面1.6万公里的太空中,牵动国人的心。但是很快,中国航天便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中星9A” 靠自带的燃料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竟在16天后,成功抵达预定轨道!
  有人形容它“独自爬上3.6万公里轨道”,堪称中国“星坚强”!却鲜有人知,“中星9A”之所以能够“自救”,正是在一群神秘太空“牧星人”的指挥控制下,才得以爬到预定轨位。
  日前,中国青年网记者来到了主导此次营救的“中国卫星大管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这个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记者见到了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并长期管理着我国几乎所有航天器的航天测控人。他们,也被形象地称为“牧星人”。
  2017年时值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建立50周年。一代代“牧星人”干着惊天动地事,却一直做着隐姓埋名人。他们,又是如何赓续奋斗,将一面面五星红旗插上寰宇九天?
  红旗飘飘:“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
  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是伴随“东方红一号”的发射组建起来的。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中国是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茫茫太空岂能没有中国一席之地?面对外部强权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立志“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一定要让中国人在太空也拥有自己的眼睛”,中国航天测控开始了“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岁月。
  1968年1月,一支100余人的队伍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东进,在秦岭山麓深处一个叫桥南的小镇扎下根来。这就是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首批创业者,也正是他们,建立起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雏形。50张桌子、30把椅子就是他们当时的全部家当。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要建设如此尖端复杂的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多同志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秦岭脚下一所破旧学校的几间教室里,老一辈测控人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当这群神秘来客在陕西桥南地区埋头苦干时,朴实的关中人民并没有意识到,这片古老的土地即将和国家最尖端的科研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近两年半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建设方案诞生了,并一举通过了论证。随后,他们又编制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计算、轨道预报、数据处理等一整套测控方案。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横空出世,一举成功发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技术!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鼓荡起一个饱经苦难民族的自信。中心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地面观测站,对卫星实施精确跟踪测量,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拱卫着这颗“争气星”,跨过长城泰山、掠过黄河长江,成功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
DSC0001.jpg

  活动测控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供图
  百舸争流、群雄争天。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巡天归来;从“神舟”飞船载人问天,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到交会对接组建空间实验室……伴随共和国走过的50年光辉历程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先后圆满完成300多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使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起死回生”。并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深空探测”多项重大技术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乘着国家航天事业飞速前进的东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瞄准前沿、勇攀高峰,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成功首飞,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仅2016年,中国航天便发射火箭22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100%的成功率,完成全部发射测控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心能够同时支持我国所有航天发射场多颗航天器并行发射测控。我国从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四个发射场发射的所有航天器,自火箭升空起,即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实施跟踪测量、状态监视、姿态调整、轨道控制等一系列操作控制,最终使航天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建立正常工作状态,投入业务应用。
  当“牧星人”用国旗为太空中的所有航天器进行注脚,中国青年网记者通过3D眼镜,在映射宇宙的银屏中,看到了数不尽的“中国红”漂浮于地球之上。寰宇九天,红旗飘飘,散发出傲人的奇迹之光!
  群“星”闪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风雨十八盘,多少英雄汉?筑梦星空下,征战苍穹远!
  追星揽月五十年,我国先后十一次发射神舟飞船,“天宫”“天舟”飞行器也相继出征太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引这些庞然大物完成浪漫的“太空之吻”,保障天地通话、出舱活动、太空授课等精彩瞬间,护送着一批批航天英雄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发射测控任务也从以往的几年一次、一年几次,发展到现在一年30余次,在轨航天器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星”名震寰球。在“万人一杆枪”的航天测控事业中,每一颗“中国星”背后,又有着无数颗祖国的“脊梁星”!在黑暗中摸索,闪耀青春光芒,担起民族希望,不断创造辉煌!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这首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创作的《祖国不会忘记》,给采访中的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跟着这首曲子一同传唱的,还有很多的故事。
DSC0002.jpg

  老一辈航天测控人在机房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供图
  姚金凤,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的第一批科技工作者。这个来自天府之国的女大学生,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随着丈夫李荣发一起来到了戈壁滩。这对同是学计算机的夫妻,在经历了睡地窝子、喝雪水、吃苜蓿菜的艰苦生活后,很快又双双日夜奋战在机房。
  那时,姚金凤怀孕已到临产期,连走路都摇摇摆摆。大家怕她吃不消,不让她进机房,想不到这个平时文文静静的女大学生却固执地对担任分队长的丈夫说:“就是把孩子生在机房,也别想让我回去!”说完抱起被子也进了机房。卫星发射一周后,姚金凤生下了孩子,夫妻俩给孩子取的名字,就叫“星星”。
  星星,能指引方向,又寓意着希望。大漠戈壁,年轻的坚守,有别样的浪漫,却从不彷徨。
  在采访中,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活动测控回收部,还有一支“现代大篷车队”。他们常年在外执勤任务,离妻别子,风餐露宿,乘专列,驾轮渡,住帐篷,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每次执行任务少则数月,长则一两年。
  2013年7月,中心第二活动站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终于要返回单位所在地陕西渭南。此时,通信队队长张斌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
  父母听说儿子坐的火车途经家乡,说什么也要见儿子一面。但列车中途是不停车的,于是,张斌和父母约定在火车经过路口时透过车窗互相看一眼。那天,由于列车晚点,张斌的父母一直等了6个多小时。
  晚上11点多,他乘坐的列车终于来了。为了能让儿子看见自己,父母让家人把车灯双闪打开,而另一边,为了父母能看见儿子,活动站领导和张斌的同事们拼命对着车窗外齐声高喊:“爸爸!妈妈!爸爸!妈妈……”
  终于见到了,张斌和同事满足地笑了。笑着笑着,哭了……
  “宁可牺牲个人,绝不辜负国家”,这是青春对祖国航天事业最庄严的承诺!
  筑梦九天多峥嵘,身许国家何惧难?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照亮了“牧星人”航天强国梦的漫漫征途,让广袤的星空因为一颗又一颗“中国星”而更加绚丽!
DSC0003.jpg

  2017年4月20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在执行天舟一号发射测控任务现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供图
  2017年5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一则喜讯:在有着“航天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九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队从来自世界各地的69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季军。
  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中心此次选派的沈红新、黄岸毅、李昭、张天骄4名代表,都是“80后”科技骨干,平均年龄只有29岁。
  然而,像这样的中青年创新科技人才团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有30余个。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肯干、刻苦攻关,终日与浩如烟海的数据、纷繁复杂的程序打交道,身在斗室却能经纬苍穹,引领着万里高空中的“中国星”安全稳定运行。
  巡天遥看一千河,凯歌高奏响太空!50年仰望星空,“牧星人”筑梦天宇,屡创辉煌,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