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脉冲星第二多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图片来源:阿雷西博天文台 H. Schweikerm
脉冲星搜寻的前30年,脉冲星的发现增长几乎是线性,而非我们期待的指数增长。这是由射电望远镜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一次只能观测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传统上,射电望远镜是一个“单像素”的相机。面对浩瀚的银河系,一个点一个点的测过去,自然进展缓慢。
你会说,如果一次能看多个像素,即使使用同样的望远镜,观测效率不也可以成倍增长吗?
蟹状星云及其脉冲星,宋代所载“天关客星”的遗迹。该图与本段文字无关。图片来源:NASA/HST/CXC/ASU/J. Hester et al.
脉冲星的长周期稳定性非常好,有些甚至优于原子钟;但其周期又不是毫无变化:在光滑的脉冲星表面,偶尔也会发生一些小型的“地震”,这样的星震会使其自转周期发生微小的变化。
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够了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是通过对地震波在全球传播模式的监测;而脉冲星上的星震怎样发生,同样有望向我们揭示它的本质——脉冲星究竟是中子星,还是夸克星?
利用地震波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石油百科
目前对脉冲星结构的猜测。图片来源:K.C. Gendreau et al. (2012), SPIE
脉冲星中转的尤其快的一族,被叫做毫秒脉冲星:顾名思义,它们的周期是以毫秒来计算的。如果有一颗脉冲星刚好位于双星系统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观测其脉冲频率的变化,推测出它在轨道上与同伴彼此绕转的情况。
PSR1913+16就是这样一颗位于双致密星系统中的脉冲星,罗素·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小约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两位天文学家,在休伊什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年,使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
这个发现太珍贵了。两颗致密星彼此绕转时,会强烈搅动周围的时空,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同时逐渐消耗双星系统的势能、使得彼此越来越接近,绕转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损失能量的速率越来越高。由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轨道进动效应,双星之间距离最接近的时刻也在不断演化,而引力波辐射会给这个时刻带来额外的变化。
因而,只要可以确定双致密星系统轨道的变化过程,就可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更令人激动的是间接的验证引力波的存在——这是在近年来激光干涉引力波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得以验证引力波存在的一个捷径。
赫尔斯-泰勒脉冲星轨道近星点时刻相对于轨道不衰减情形的累计变化量,和广义相对论引力波辐射对轨道影响的预言(曲线)高度符合。图片来源:J. M. Weisberg and J. H. Taylor 2004
赫尔斯-泰勒脉冲星就是验证这一猜想的理想实验室。自其发现到90年代初,这对双星的轨道近星点时刻相对于轨道不衰减的情形累计有了大约10秒的变化,严格按照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轨迹演进,轨道周期的变化和引力波辐射预言高度一致。
即使在脉冲星周围转的不是大质量的致密星,而是小小的行星,我们也能通过脉冲星信号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实际上,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