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长征运载火箭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ddfg
金牌会员
437
主题
-1
回帖
1016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4 积分
积分
1016
私信
中国航天
260
0
2017-12-1 16:50:08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七号,我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一次次将中国航天推向新高度,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起名为“长征”?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漫漫长征路和“长征”系列火箭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
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不是巧合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载星火箭就是长征一号。长征一号的研制也是一次长征,从1958年开始到1970年发射成功,足足走了12年。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
地球
卫星”。
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出任院长。
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的同志们,有感于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红军为实现革命目标,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提出建议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中国航天踏上新长征
“长征”成为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标志性名称,一代代航天人也踏上了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探索空间的火箭技术方面,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援助。唯一的出路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力更生、独立研制的道路。
创业难,但难不倒中国航天人。房屋一时盖不起来,大家就住帐篷、睡通铺。没有地方办公,就在飞机库中搭起工作台,用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
长征一号研制工作,每攀登一个技术台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难关。在当时,除了钱学森外,其他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是什么模样,更不懂怎样设计和生产导弹。大家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他们发扬红军长征时的牺牲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各项重大试验任务。为了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从全国各名牌大学选调了4000名大学生。他们来到戈壁滩,加入航天试验队伍,开始艰苦创业。参加重大试验任务时,面对生死考验,大家都写下遗书,交了“最后的党费”。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终于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航天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继承发扬
长征精神气贯长虹,长征火箭翱翔苍穹。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