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天眼
“天眼”探索着“诗和远方”,可最懂它的那个人却走了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msjbd
中级会员
114
主题
-1
回帖
353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积分
353
私信
中国航天
309
0
2018-1-27 21:38:00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天南
11月17日,“天眼”之父南仁东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身着黑色夹克衫、皮肤略显黝黑、衔着一根香烟……记者曾与南仁东有过一面之缘,初次见面时,很难将这位已过古稀的老者与天文学家联系在一起。
然而,就是看似普普通通的他,却缔造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一只“眼睛”——中国天眼。
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志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较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
这是一项浩大的人类工程。从2011年FAST工程开工令下达起,先后有20多家国内企业、20余家科研单位、近400人的施工队伍相继投入工程建设,其中也包括像中国电科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一批批军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成功将部分军用技术转化到民用领域,完成了很多像“天眼”这样的伟大工程。
今年9月15日,落成启用近一年的FAST仍在探索宇宙里的“诗和远方”,但在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的房间里,时间却永远停住了脚步……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资料图)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天眼”是一个什么概念?
落成启用不到一年,就发现了距
地球
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外的2颗脉冲星;
睁开“锐眼”的它,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未来,还可能捕捉到神秘的外星生命信号……
有人说,“天眼”成就了南仁东。但实际上,早在“天眼”之前,他就已经是知名的天文学家。
上世纪80年代,他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研究,并主持完成了欧洲及全球网10余次观测。可就在蜚声国际天文学界的时候,他却毅然选择回国。
回国后的南仁东,担任了北京天文台副台长。一些人并不理解,作为客座教授,他在国外有着不菲的工资待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句话让质疑他的人哑口无言。
任意翻开一本世界科技史著作,射电天文学都是颇具分量的章节。
上世纪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脉冲星和星际分子,都是利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的。
1993年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钱磊告诉记者:“听到消息的南仁东坐不住了,他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彼时,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25米。从25米到500米,对于这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想法,起初看好它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这已不仅是庞大的科学工程,还是一项高难度的建设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甚至电子学、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更何况,核心技术被封锁、关键材料很难拿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大家的质疑,南仁东那股子倔劲儿又来了:先干起来再说!
1994年,年近半百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从此,就再也停不下来。
南仁东使用过的安全帽、工作服被工作人员保存在FAST项目控制中心内(2017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人活着还是要做一点事情的”
有个传说,上苍赐予了鹰一种人类没有的能力,可以预知自己的死亡。在生命的最后瞬息,鹰会竭毕生之力飞向苍穹,而后坠落在高山或谷底。
对于鹰来说,这是最光荣的离开。
而对逐梦“天眼”的南仁东来说,亦是如此。
“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小说《狼图腾》中的这句话,他非常喜欢,这一点在FAST索驱动系统负责人潘高峰口中也得到了佐证。
他仍记得南仁东说过的话:“人活着还是要做一点事情的。”就像为玩具痴迷的孩子,这些年一直让南仁东魂牵梦萦的是“天眼”。
晨曦微露,宁静的大窝凼里弥漫着淡淡的薄雾。迎着氤氲的雾霭,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感觉有点恍惚。从1994年到2006年,岁月是漫长的,那些经历过的事仿佛就在昨天。
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县的喀斯特地貌好似褶皱的皮肤。再提高分辨率,也只能看到大小不一的“天坑”群。其中一个就是南仁东为“天眼”找到的“家”。
“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要求非常高,附近不能有电磁干扰。”南仁东的学生、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回忆,为了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祖国西南的大山里,“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道也没有,他挽着裤腿,拄着竹竿,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洼地。”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他为项目起名叫“FAST”,英文意思是“快”,为了让项目早日审批成功,他逐字逐句推敲上报的材料,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天眼”之难,还有工程预算。那段时间,南仁东还做起了“推销员”。“我到处奔走,就是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无论国内国外、大会小会,他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7月,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古罗马的西塞罗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能对着天上的事物沉思,那么在他面对人间时就会更加高尚。”在国家天文台工程师翟学兵眼里,南仁东的执着和勤奋影响了一批科技工作者,“为了让FAST工程尽早建成启用,不惜以命相搏。”
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2015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这不就是我的孩子吗”
FAST工程有多大?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若你亲临现场,能强烈体会到“壮观”的视觉震撼。
FAST工程有多强?“射电望远镜就像超级灵敏的‘耳朵’,在宇宙空间的白噪音中分辨有价值的无线电信息。”南仁东曾这样解释FAST的功用,“像在分辨雷声中的蝉鸣。”
2017年9月25日,FAST迎来一周岁生日。科学家首次公布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声音,这是一段被探测到的脉冲信号。
“将它放大并配上伴奏,听起来就像在宇宙深处有人和我们一唱一和。”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话中的“琴瑟和鸣”,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这一天,身穿浅咖啡色T恤衫的南仁东,在FAST工程落成启用现场忙碌消瘦的身影。
知易,行难。这句话用在FAST工程的建设过程,再恰当不过。
南仁东很忙。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身为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本可以坐镇指挥的他,却偏偏要参与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FAST工程办公室的电脑里有段视频,画面中的南仁东奔走在工程现场,与施工单位谈看法、提建议。“他推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扛起这个重任,心中就有了使命感。”张蜀新动情地说。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7月19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南仁东不得不忙。FAST工程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关键技术又无先例可循。
2010年,“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风险——当时购买的钢索进行疲劳实验后,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工程的使用要求。FAST工程反射面的结构形式也因此迟迟定不下来。
寝不安席的南仁东,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在经历了近百次试验后,终于带领团队人员研制出满足要求的钢索结构。
“一颗马蹄钉改变一场战争结局”的故事,耕耘军工领域的人都很熟悉。“于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生产体系而言,无论哪一环缺位、哪一项弱化都可能招致满盘皆输。”
“FAST是为下一代天文学家准备的观测设备。”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南仁东,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能灵敏观测浩瀚星空,拼装面板子单元边界的精准定位是首要问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作为FAST核心部件研制建造方之一的中国电科人却深知其中的艰辛与曲折。
“南总工带领科研人员日夜鏖战,设计了专门的定位夹具,它能对每块面板的水平位置以及轴向高度进行精准定位。”中国电科面板单元技术负责人郑元鹏说,这使得每个等边三角形交点孔位精度保持在0.1-0.15毫米。
“没有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是绝不可能完成FAST的。”想起自己的老师,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还没张口就哽咽了。她至今记得,FAST工程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时,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来。”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FAST工程现场有6个馈源支撑塔,每个支撑塔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深情地俯瞰着FAST工程的全貌。
长度约1.6公里的圈梁完工后,他第一个走上去,甚至还在上面一路小跑。那一刻的他,开心得像个小孩……
“从孩子第一次抬头看到星星的那一刻,天文学其实就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不是院士,也没拿过多少国际大奖,南仁东把荣誉看淡,每当捧着那张FAST工程全景照片时,他总会笑笑说:“这不就是我的孩子吗?”
纯粹且久远。那个深藏在心底探索未知宇宙的梦,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12月1日第10版,原标题《“天眼”为证》,照片提供:姜成龙、杨利程)
作者:张天南
编辑:张 新 陆金路 李先慧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宇宙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