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穿越蜘蛛星云:新图像揭示16万光年外的宇宙景观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nbby
限制会员
427
主题
-1
回帖
-1108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11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8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11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08 积分
积分
-1108
私信
宇宙
338
0
2018-6-1 09:18:50
蜘蛛星云又称剑鱼座30(30 Doradus),是本星系群(Local Group,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一群星系)中最明亮、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
蜘蛛星云跨度超过1000光年,位于南天星座剑鱼座之内
蜘蛛星云的核心处有一个年轻的巨型星团,称为NGC2070。这个星团的中心是被称为R136的超星团,拥有一些已知体积最大和最明亮的恒星
北京时间6月1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对我们邻近的一个星云进行了观测,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图像和视频。这个星云被称为蜘蛛星云(Tarantula Nebula),位于剑鱼座大麦哲伦星系中,距离我们大约16万光年。
新的图片和视频揭示了宇宙中的星团景观,以及发光的气体云和超新星爆发后的残余。这些图像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在智利的帕纳瑞天文台的甚大巡天望远镜(VST)拍摄,是目前这一区域最为清晰的图像。
蜘蛛星云又称剑鱼座30(30 Doradus),是本星系群(Local Group,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一群星系)中最明亮、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这片星云跨度超过1000光年,位于南天星座剑鱼座之内。
蜘蛛星云所处的大麦哲伦星系又称大麦哲伦云,是一个环绕银河系运转的星系,跨度约为14000光年,有时也会被当做矮星系。大麦哲伦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波斯天文学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苏菲在公元964年编撰的《恒星之书》(Book of Fixed Stars)中首次提到了该星系。
大麦哲伦星系是距离银河系第三近的星系,其内部巨大的气体云缓慢塌缩,孕育出新的恒星。该星系直径约14000光年,质量约为
太阳
的100亿倍,大致相当于银河系的百分之一。
蜘蛛星云一开始被认为是一颗恒星,直到1751年,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对其进行了首次记录,并发现它是一个星云。归功于甚大巡天望远镜上特制的OmegaCAM 相机(拥有2.56亿像素),我们才得以获得这一极为精细的蜘蛛星云图像。天文学家从OmegaCAM拍摄的图片中,利用4种不同的彩色滤光片(其中一种能将电离氢的红光分离出来),合成了这张图片。
在蜘蛛星云中能看到什么?
蜘蛛星云的核心处有一个年轻的巨型星团,称为NGC2070。这个星团的中心是被称为R136的超星团,拥有一些已知体积最大和最明亮的恒星。蜘蛛星云的亮光最初是由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在1751年记录的。
在蜘蛛星云中,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星团——霍奇301(Hodge 301),其中有至少40颗恒星已经发生超新星爆发,向整个区域抛散气体。
一个超新星爆发残留的例子是超级气泡SNR N157B,它将疏散星团NGC2060包裹其中。1836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在南非好望角第一次观察到这一星团,当时他用的一台18.6英寸(约合0.47米)的反射望远镜。
在蜘蛛星云的外围(图片的右下角),我们可以找出著名的超新星SN 1987A所处的位置。在蜘蛛星云的左侧,有一个明亮的疏散星团——NGC 2100,可以看到红色恒星围绕在密集的蓝色恒星周围。1826年,苏格兰天文学家詹姆斯·邓洛普(James Dunlop)在澳大利亚工作时发现了这个星团,当时他用的是一台自制的9英寸(23厘米)反射望远镜。
图片中心是星团和发射星云NGC 2074,这是约翰·赫歇尔发现的另一处巨型恒星形成区域。
再靠近观察,你还能发现一个深色的海马状尘埃结构,即“大麦哲伦云的海马”(Seahorse of the Large Magellanic Cloud)。这一巨大柱状结构的长度大约为20光年,几乎是太阳和最近恒星系——南门二——距离的5倍。科学家称,该结构将在下一个百万年小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恒星在星团中形成,它们的光和物质流将缓慢穿过这些尘埃柱。
大、小麦哲伦星系
小麦哲伦星系距离
地球
约20万光年,其质量相当于太阳的30亿倍。一些观察结果显示,小麦哲伦星系可能是一个棒旋星系,形状因银河系和大麦哲伦星系的引力作用而变形。
麦哲伦星流是从大、小麦哲伦星系系统中剥离出来的潮汐气流,如今已经延伸到银河系一半的位置,它的存在为这三个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对大麦哲伦星系的首次记录来自波斯天文学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苏菲,他在公元964年编撰的《恒星之书》(Book of Fixed Stars)中首次提到了该星系。大麦哲伦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在它前面是仙女座星系(M31)、银河系和三角座星系(M33)。
大麦哲伦星系是非常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从我们邻近宇宙中最耀眼的恒星温床——蜘蛛星云,到规模较小的不规则星系LHA 120-N 11,后者散布着发光的星云,预示着新的恒星正在不断产生。
在南半球夜空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大麦哲伦云,它位于剑鱼座和山案座之间,跨度相当于满月宽度的20倍。(任天)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