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科学家找到127亿年前巨大原初星系团:宇宙幼升小模样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宇宙
602
0
2018-10-17 18:47:5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到达
地球
之前,这束光走了127亿年。漫长的跋涉,加上宇宙的膨胀拉伸,让它的能量微弱而暗淡。
同一时间,地球,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卖力”地进行星系光谱巡天。科学家们正借助这台设备,建立一个高红移星系数据库,以期解开宇宙演化形成之谜。
偶然的一瞬,这束微弱的光与望远镜光谱仪上的探测器相遇。一个明显而确定的峰值出现在北京大学天文学家江林华面前。
江林华及北大科维理研究所团队发现,这束光来自一个巨大原初星系团,它最终会演化成一个约3600万亿倍
太阳
质量的星系团。10月15日,这一发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
追寻宇宙“幼升小”时的模样
江林华的工作有点类似于“宇宙考古”——寻找宇宙中最遥远的星系,探索宇宙“小时候”的模样。
和所有生物一样,宇宙也曾是个“宝宝”。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由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之初,婴儿期的宇宙处于极高温、极高压状态,只有光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之后,宇宙慢慢冷却,花了几十万年时间形成了原子等基本物质结构。那时候的宇宙一片黑暗,没有太阳,没有星星。
如果说今天的宇宙是个百岁老人,那么,宇宙在大概7岁,也就是在“幼升小”的年纪时,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在引力作用下,宇宙大尺度结构开始形成,最原始的恒星、星系、黑洞出现,宇宙被点亮了。
江林华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正是宇宙是怎么完成“幼升小”的,包括“宇宙中第一批天体如何出现”“最原始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宇宙从黑暗到明亮的过渡是何时完成的”……
这些问题尚无确定的答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观测数据有限,统计口径不一。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依赖高探测能力的天文望远镜,在如今明亮的宇宙中“淘”出更多百亿年前留下的、远超人眼可观察范围的微弱光芒。
2014年9月,江林华带着在美国求学时积累的观测经验和合作资源,回到北京大学。第二年,他和北大的科研团队一起,借助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依托位于智利的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开始了组建星系样本库的征途。
按照江林华的预期,这个样本库将为研究宇宙“幼升小”的历史提供数据支撑。样本库中的星系不仅都来自于宇宙“幼升小”年代的星系候选体,而且要经过光谱确证,测出距离地球的精确距离。
偶遇一束从远古走来的光
2017年的一天,麦哲伦天文望远镜的探测器对准了一块不算大(约4平方度,近似于5个满月大小)的天区,然后把“视线”向更深处望去,为的是从目前星系团候选体中筛选出确定者,并确定它们的位置。
之后,数据分析人员意外地发现,光谱图在红移5.7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不在计划中的峰值。
“红移”是天文学家们用来判断光“跋涉”了多远的工具。
一般来说,光刚被发射出来时,具有较高的能量,经历了漫长的传递和宇宙空间拉伸后,能量降低。而光谱仪可以分辨出光的能量,并判断光从刚发出至今的时间和距离。红移越高,就说明光源距离地球越远。
盯着这个峰值,江林华想看一看这束红移5.7的光是何方神圣。
“红移5.7”正好对应着距今127亿年前,那时候的宇宙距离大爆炸的时间大约在10亿年,宇宙处在“幼升小”的年纪。“这么巧!”江林华感叹。
之后的研究结果,让他们更为惊叹——这束光来自一个巨大的原初星系团,或者说星系团的巨大前身。
通过天体物理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科研团队发现,这个巨大的原初星系团最终会“百分之百地”“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一个约3600万亿倍太阳质量的星系团。
宇宙早期已知的最大质量原初星系团
这可能是宇宙早期已知的最大质量的原初星系团,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反常。
“它就像一座城市,星系密度很高,是同一时期其他区域星系密度的近7倍。”江林华说,目前尚未发现在宇宙早期会有如此大尺度和高密度的结构。
按照标准宇宙模型的预言,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类似于滚雪球,小的结构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结构。也就是说,最大的结构往往形成于宇宙演化的后期,如此大的原初星系团在宇宙少年时代不太可能存在。
可是,新发现的这个巨型原初星系团却出现在宇宙“幼升小”的年纪。“这表明宇宙很早就有了大尺度的结构。”江林华说。
这样的反常,曾经引起过论文评审人的担忧。4月16日,《自然—天文》杂志收到论文后,组织了3位评审人对文章进行评审。
3个月后,杂志副主编Marios Karouzos在向江林华反馈审稿意见时说:“3位评审人对您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印象深刻,但他们也对结论的力度提出了一些担忧。”
其中一名评审人说:“这些发现很有趣,但需要更为强有力的分析陈述。”
在评审专家的建议下,科研人员对论文研究方法、图表等的陈述修改完善,最终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论文在9月4日被正式接收。
江林华表示,他的科研团队还将采用多波段观测手段,进一步研究这个原初星系团的内部结构,同时,他们也期待着望远镜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以帮助他们通过更大规模的巡天,找到更多与此次类似的原初星系团,完善人类对宇宙结构形成的认知。
新浪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