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以尖端科技概念为噱头 这些伪科技一定要当心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火星男
高级会员
418
主题
0
回帖
956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 积分
积分
956
私信
航天
516
0
2018-10-22 14:37:39
量子养生衣、防引力波辐射服、能量自然疗法……最近,一系列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伪科技”产品或骗局令人可笑又可气。“伪科技”看似漏洞百出,却总有不明就里的人为之埋单。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接收错位、迷信从众心态等,国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欠缺也不容忽视。
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进展快速,但“李鬼”的泛滥,说明科学素养的提升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如何破解?唯有教育、科普和监管多措并举,才能让消费者擦亮眼睛,让科技产品去伪存真。
你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
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各种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令人们难辨真假,频频上当。
量子、暗物质、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成了噱头和传销工具
不久前,潘建伟量子通信团队又取得重大突破。意想不到的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喜报频传,却让不法商家有了新的可乘之机,以量子科技概念包装的产品屡见不鲜。
记者试着在淘宝网上输入“量子”二字,便立即出现各种冠以量子科技概念的产品:量子养生衣,号称植入了高频量子芯片,能打通人体微循环,解决各种身体堵塞问题,提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此外,还有“功能强大”的量子水、量子袜、量子空气净化器、量子隐身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仪器……在“量子”概念的包装下,一个个普通商品立刻“神奇”起来。
就连潘建伟院士也无奈地表示,自己有亲戚曾上当,买过一个“量子挂坠”戴在胸前,认为它每天能辐射出一些防癌物质,“一些商家蹭概念来欺骗民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暗物质、石墨烯、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也难以幸免。如“暗物质可以帮人暗中长头发、治脱发”“古医学能量自然疗法,包括了最新科技的量子纠缠、暗能量的使用方法,能快速清理暗物质”“石墨烯内衣裤,能够抗菌抑菌、吸湿排汗,具有低温远红外线功能,永葆青春”“孕妇防引力波辐射服”……
高科技概念除了被用来包装商品外,还被一些传销组织当成传销工具。披着高科技的外衣传销,比传统传销隐蔽性、欺骗性更强,也更加难以识别。记者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类传销欺诈的案例还真不少。
比如,某“明星企业”,以研发制造机器人为噱头进行包装,通过网络传销的方式,从事以吸收资金为目的的传销活动,短短数月吸引数百万元资金。科技热词区块链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或炒高币值“割韭菜”,或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致使诈骗案件接连发生。
“伪科技”持续流行,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其实,高科技概念被不法商家炒作滥用已久。早些年的核酸、超导、纳米、基因治疗等高科技概念都曾被热炒一番。为何不法商家如此偏爱高科技概念,又为何总有一些消费者对此深信不疑?
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表示,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学技术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则认为,人们之所以轻信这些“伪科技”神器,实质上是科学文化认知出了问题。“国人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大,民众科学素养水平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也使得中老年人群成为‘伪科技’产品瞄准的最大目标。”李大光说。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社交圈就会逐渐收窄、信息接收渠道减少,容易与时代脱节,因此被伪科普、‘伪科技’迷惑的可能性更高。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有着利益驱动的伪科普以假乱真,让过去处于信息封闭状态的人,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李大光继续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也会产生误导,“不法商人将高科技概念与偏方相结合,让‘迷信’有了所谓的科学依据,危害更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魏红祥也认为,人们从小到大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确实对科学普及影响很大,“有些‘伪科技’即使有权威专家解释批驳过了,仍有人坚信。而且,许多人存在‘宁信其有’‘信则灵’‘随大流’等心态,也使得‘伪科技’得以持续流行,花样不断翻新。”
关于危害,魏红祥认为,如果任凭“伪科技”概念被滥用,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
要提升科学素养和加大监管力度,让“伪科技”无所遁形
“伪科技”产品不断“升级”,被利用的高科技概念也更加尖端,更加难以分辨,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真伪呢?
常进表示:“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作用我们还无从得知,即使物理学有突破,也是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先行,然后才是日常生活的改变。”专家们表示,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与日用品还没有任何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乎都是骗人的东西。在北京市科协举办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揭晓活动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也曾对借量子概念炒作的“伪科技”产品进行了批驳。
当然,最终剥开“伪科技”的外衣,还需要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方面下力气。
李大光说:“首先是要继续加强科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动讲解,增强普通人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希望科学家们能积极地参与科普,掌握话语权。”
李大光还特别强调,提升科学素养,不能完全依赖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现阶段能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学校教育。遗憾的是,不少人的学习动力往往是应付考试,而不是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注重科学精神和思维的培养。”
专家也表示,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与科技专家的沟通,及时依法严肃查处这些违法行为。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