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思源”计划发布:未来火箭卫星将具有人类思考能力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太空人
高级会员
402
主题
-1
回帖
980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积分
980
私信
航天
643
0
2019-4-29 15:32:52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赵竹青)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即将来临之际,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23日在湖南长沙举办了“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助力创新发展研讨会”。会上,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思源”计划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
“思源”计划是推动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的纲领和行动计划。据悉,中心将在2019年围绕“智能制导控制、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集成”四个方向,围绕航天建设智能生态链,推动航天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描绘了智能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融合的发展蓝图。智能技术与航天的融合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工程系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统将着力增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任务变化的能力;第二阶段,航天器将具备学习能力,成为会学习、可训练的航天器;第三阶段,航天器还将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超越常识认知;第四阶段,航天器甚至会具备演化、进化能力,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师姜杰介绍到,未来的智慧火箭将像人类这样的智能体一样具有会听、会看、会学习,越飞越聪明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智慧火箭在故障情况下要具备自适应控制、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降级处理等几种能力,以精确入轨为终极目标,执行任务更加灵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师姜杰
“创新中心的‘路线图’是发展航天智能的技术主线。”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中心副主任马卫华宣布了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路线图。路线图从“个体智能、群体与人机混合智能”2个视角,针对火箭,卫星,探测器3类装备,提出了从当前到2035年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为“个体强适应,群体自组网”,第二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自学习,群体能协作”,第三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能泛化,群体强对抗”,第四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自演化,人机能融合”。描述了感知与理解、运动与控制、学习与适应、规划与决策、沟通与协同5种能力特征。据了解,后续,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将每年都编制、发布“思源”计划蓝皮书,不断发展航天智能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马卫华
包为民介绍,当前,智能技术已成为技术发展焦点,而航天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加速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依托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聚合内外部智力资源和成果而建立的。中心的发展定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提升航天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航天产业的深度融合。
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指出要着力推动宇航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航天领域正处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即将迈入智能时代。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航天智能技术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其命名为“思源”计划。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据介绍,“思源”计划鼓励航天人继承前辈顽强拼搏、迎难而上、以国为重的报国之志,不忘初心,始终牢记技术创新是航天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创新、做精做强。
人民网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