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它们是外星人的信息?还是宇宙文明毁灭的闪光?中国科学家如是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7 1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结交更多天文爱好者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它们是外星人的信息?还是宇宙文明毁灭的闪光?中国科学家如是说-1.jpg


艺术家笔下描绘的宇宙蛛网结构。此图展现了快速射电暴与射电源之间的关系。M. Weiss / CfA

自2007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Duncan Lorimer发现首例快速射电暴以来,这种神秘的射电波一直都在让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着迷。它们十分短促,平均持续时间不过几毫秒。它们也十分强大,虽然来自极其遥远的宇宙深处,却依然能被我们的设备感知到。

自2007年以来,我们总共发现了20几例此类事件。但至今仍然对它们的本质一无所知。有人认为它们们源自恒星的爆发,有人认为它们源自黑洞,还有人认为它们来自脉冲星和磁星。而最近一些来自中国的天文学家认为,它们可能与某种特殊的中子星——他们称之为奇异星的外壳形成过程有关。根据这些天文学家提供的模型,奇异星的外壳坍缩,能够释放出这种即便相距遥远,也依然清晰可见的高能脉冲。

这些天文学家来自中国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以及南京大学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题为《源自奇异星外壳坍缩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om the collapse of Strange Star Crusts)》。

论文认为,此前所有针对快速射电暴的解释,都无法就这些奇特现象的出处自圆其说。人们至今未能在其它波段上发现可以和这些现象相匹配的证据。在探讨它们的本源时,结论也往往和后来发现的能够反复出现的快速射电暴相矛盾。原因在于此前的研究者们习惯于将它们定义为灾难性事件,而灾难性天体事件几乎都是一次性的。

人们通常把快速射电暴和磁星耀斑、被磁化的超大质量中子星坍缩、双中子星合并、双白矮星合并、中子星碰撞、白矮星碰撞和原初黑洞蒸发联系起来。也有许多模型显示,快速射电暴可能是高磁化脉冲星穿越小行星带、中子星和白矮星交换物质和脉冲星星震的结果。

而这些中国天文学家通过一个新的模型,认为快速射电暴是从某种特定类型中子星(奇异星)表面物质的累积和坍缩过程中释放出来的。
它们是外星人的信息?还是宇宙文明毁灭的闪光?中国科学家如是说-2.jpg


新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射电暴可能是奇异星外壳坍缩产生的高能暴发。NASA /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他们认为,存在一种由几乎等量的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异夸克组成的致密物质,称为奇异夸克物质。在这种物质中,每个强子的平均能量值,要比普通核物质低。因此它们实际是一种处于真实基态的强子物质。如果这种假说成立,那么某种类型的中子星实际上就可称为“奇异星”。

根据这个模型,奇异星经年累月,会有大量的强子物质(普通物质)在其表面累积。而随着奇异星表面的物质越来越多,它们的外壳也会变得越来越厚,最终导致外壳坍缩,留下一颗炽热且裸露的奇异星,成为电子和正子对的强大辐射源。

产生的电子正子对会随着强大的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在坍缩过程中,一部分磁能会被传递到奇异星的两极。两极是磁场能的产生之处,因此这将导致电子和正子对被加速到超相对论速度,并沿着磁力线扩展,形成一个壳。

而在星体周围一定的距离范围内,会产生射电波辐射,这些辐射被我们看到,就成了快速射电暴。

这些天文学家也对能反复出现的快速射电暴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么奇异星的外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重构,进而使快速射电暴的反复出现成为可能。或许也有可能是这些奇异星的坍缩能够只发生在部分外壳身上,从而造成事件的连续出现。

也就是说,坍缩发生时,可能只有一部分外壳(通常位于两极)向内坠入奇异星的核中,其余部分保持完好。这样的话,外壳的重建过程就会缩短,进而使快速射电暴在我们的观测周期内反复出现成为可能。

需要进一步查明的,是这些奇异星外壳坍缩时,是否会在射电波以外的波段上产生电磁辐射。但当前我们的设备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还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它们是外星人的信息?还是宇宙文明毁灭的闪光?中国科学家如是说-3.jpg


参考:https://arxiv.org/abs/1805.044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空网 ( 闽ICP备2023000211号 )

GMT+8, 2024-4-27 06:21 , Processed in 0.0524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