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困惑与建议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6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航天 508 0 2017-5-29 11:20:06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民营企业的困惑
  1.急需政策放开及引领
  放开限制性的约束,同时也要建立鼓励性的政策导向机制。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由于其天然的敏感性,产业链仅有部分环节可面向民营企业开放。这决定了民营企业少不了政府的支撑以及政策的引导。民营企业进入航天,对减轻国家经费负担、增加行业发展活力、牵引社会配套基础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欲跻身航天,但对国家准入政策、具体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所有参与进来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所在当地政府甚至国家层面协同共进。航天产业链庞大复杂,从元器件配套、新材料研发等下游产业 直到型号研制、发射、应用维护等核心产业,一定 是有选择、分步骤逐渐开放的。
  以卫星遥感为例,中国的商业遥感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相应的卫星数据配套政策,包括对国际市 场和国内市场,也包括对公益服务范畴和商业服务范畴等的针对性细化政策还有待完善。另外目前中国卫星的数据采集和接收能力也亟待提高,特别是针对境外的数据获取,是拓展国际市场不得不首先解决的问题。
  遥感数据的商业化服务是政府倡导的发展方向,活跃的商业遥感市场呼唤切实可行的、对市场 有指导的、有规范的数据政策。商业遥感的发展需要规范的市场氛围。如果能够从战略高度,明确公益、商业化的服务范畴和相应的服务渠道,明确国 内外数据分发限度和渠道,明确数据版权及使用的规范条件等,这将对卫星遥感商业化发展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合理合规的数据共享,形成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卫星通信方面,目前存在违规使用卫星业余业务频段的现象,而用频本质就是守法。新的卫星操作者由于不熟悉申请规则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和相应的技术支持部门获得帮助,另一方面应该说这些规则一旦 实施,对一个有能力研制卫星的团队来说一定有能力完成相关申请程序。
  2.单打独斗的民营企业盈利困难
  航天产业具有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高知识密集的特点。众所周知,航天技术需要大量资金 投入,且航天技术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周期很长。对 于先行先试的头拨弄潮儿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创新发展机遇,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也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跟国内大型央企、国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因为后者掌握了庞大的资源。目前,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航 天企业整体盈利不多,民营企业更少。但随着改革 的深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国有企业卫星运营商效 率低,资源空转,体量太大,转型很慢。创业型及小型民营企业则比较容易根据发展情况灵活应变, 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
  以一网(OneWeb)公司为例,其投资者包括欧洲空中客车集团、美国休斯公司、美国高通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七大巨头。OneWeb 从依靠谷歌(google)单打独斗,到现在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联盟,争取到同步轨道卫星运营商、卫星地面系统研发生产商、卫星制造商、卫星发射商投资入股, 实现了同步轨道卫星与低轨宽带卫星产业的深度融合,成功拿到 LEO 轨道的频谱资源是 OneWeb 大概率走向成功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在盈利和风险之间做出平衡,再考虑资本和技术是不是足够。如美国航天产业发展,早期也是靠美国政府的大笔订单,使得波音等公司 能够赚到足够的钱用于建设各种基础科研设施。我国基础设施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仅仅是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就是天文数字。
  另外,对于一些小卫星研制企业而言,如何按 时按质将研制卫星发射上天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难 题。“一箭多星”技术虽然可以解决小卫星的发射的难题,但是却无法解决小卫星按时发射的问题, 通常需要与搭载同一个火箭发射入空的大型卫星系 统时间进行协调。这就产生了无法按期发射,需要 承担不能按时执行合同的违约金等种种商业问题。
  3.人才及技术转移中存在机遇与瓶颈
  民营航天不仅是让民营企业做航天的事,而更是让航天技术进到商业市场中。首先,在企业家与国内外航天科研人员的沟通中,由于科研人员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于没有充分知识储备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种沟通是 巨大的挑战。其次,航天科研院所内的科研人员目前也存在“下海创业”的趋势。这些高技术人才盼着到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身手,也为民营企业在招募航天人才及获得技术力量方面提供了机会。
  卫星导航、遥感、通信是民营企业比较关注的领域,可往往最后还是因为成本高要用国外的卫星数据;而航天技术转化应用也是民营企业可参与的 业务,但是目前暂无独立的、专门从事技术转化的应用部门或机构,而在美国,NASA 就设立了一个负责技术转化的办公室,长期负责技术的转化应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产品,还注意需要在产品性能、技术指标上下功夫。性能决定成本,成本决定企业发展,技术水平制约了下游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民营企业一般是参与航天产业链下游的应用服务,但目前受技术水平和转化机制影响,民营企业困难重重。
  民营企业进入航天的案例
  案例一
  浙江利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 2012 年进入航天产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商业卫星公司,致力于微小卫星的研制、整星组装、代理发射及后期卫星应用的推广。浙江丽水市委市政府极具前瞻性, 一直以来对利骓电子公司大力支持。该公司已经成 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完成 3 颗丽水一号商业 遥感微小卫星,并采用搭载方式,在 2016 年 11 月 10 日将卫星送入太空。
  案例二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小卫星领域颇有建树。其强大的技术团队包含了部分来自 国企的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正是这些科研工作者 的精尖技术基础与丰富科研经验,为蓝箭创造了立 足市场的竞争优势。
  案例三
  浙江康美佳鞋业有限公司开发出两款北斗鞋相关产品,进入智能穿戴领域及航天领域。这两款产 品是该公司与深圳市泰达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深圳市泰达讯科技有限公司量产了相关北斗产品,如校园卡手机系列、三防手机 F050 系列等多 款产品。
  案例四
  北京星网卫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当时卫星通信行业民营企业非常少,而且产品 价格高,性能不够完美。市场上的大部分动中通天 线产品价格较高,限制了产品应用领域,只能用在 一些特殊行业,无法在一些对成本要求比较高的行 业和民用市场进行大范围推广。北京星网卫通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内还没有同类产品的高性价比卫 通天线的时期,改变了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使得该 公司在 2012—2016 年迎来了快速发展。
  专家观点
  杨千里教授认为:航天商业化趋势虽然被很多 人看好,我们也应当冷静地加以分析。事实上,如 果离开政府支持,航天不可能拥有如互联网产业或 移动通信产业那般巨大的市场。卫星应用产业推动 的关键,一方面要靠国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很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参加进来。当然, 也需要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去推动分散资源的综合 应用。例如,挖掘利用各个分割部门的遥感卫星大 数据,推动部门合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明副院长认为:将来航 天商业化是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趋势。应针对以 下四个机遇采取相关行动。第一,通信卫星技术已 经成熟,处于爆发式发展期,低轨宽带移动通信小 卫星对科技、社会和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前景广阔, 应当创造需求而引领技术发展。第二,商业卫星遥 感正在启动期、酝酿期和试水期,市场回报将非常 可观。第三,利用太空加工人工晶体、蛋白质等的 物质利用技术值得重视。第四,外太空物质资源开 发(如开发空间太阳能发电)前景可期。应该注意 准入政策、频率轨道位置资源、空间环境、商业模 式等四方面的问题。建议通过“产学研用金政”六 个方面联合发力,利用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关 政策。有两点建议:一是研究急需、迫切的应用方向, 同时相关单位和企业成立小卫星技术联盟及创客组 织,争取国家扶持基金,渡过小卫星发展最难的启 动初期。二是欲进入小卫星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应该 与相关工业部门开展合作,紧抓无限商机,在轨道 革命中获得共赢,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
  北京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栾大龙研究员认为:①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政策支持。打破军民两 用技术进入相关行业的封闭和壁垒,鼓励和支持采 购替代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加大 培育我国军工自主品牌力度。②促进军民两用技术 的产融结合。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技术创新, 同时也需要金融创新。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经费投 入,也需要开拓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以及产权市场 等多种融资渠道。③积极稳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加大民营资本参与军民两用技术转换的力度,引进 和运用社会能力、资本、技术,在技术项目交易转让、 合资入股等方面设计公平、公开的机制,鼓励军工 企业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设立 股份制公司的模式上市融资。
  (本文来源:卫星应用)

网络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