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探月工程:中科院人永不止步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官海琛
限制会员
289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 积分
积分
-21
私信
航天
346
0
2017-5-29 12:05:23
4月24日,中国第二个航天日到来。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探月工程自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至今已走过整整10个年头。
回望中国探月工程走过的不凡历程,一个个鲜活的中科院人形象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逐步变得清晰,他们的执着探索为中国探月工程烙上了深深的中科院印记。
中国该到
地球
以外去看看
1957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那一年,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还不到22岁。正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涂光炽门下攻读研究生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苏联发射卫星的信息,并对空间探索开启了长时间的关注和漫长的科学研究历程。
1958年美苏开始探索月球,3年后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1961年,美苏开启并实施了
火星
探测。
“当时我们刚建国不久,没有科学队伍、技术能力,也没有钱。”欧阳自远看着西方国家对地外星体探测的逐步推进,内心焦急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觉得我们也该去看看地球以外的东西”。
他坚信,中国有一天会走向空间时代,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他该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而这一准备就是35年。“这其中有中科院有组织的行为,也有科学家自发调研的行为。”谈起中科院人在探月工程开启前的漫长探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邹永廖介绍说。
在这35年的知识储备过程中,欧阳自远从研究陨石入手,写了很多文章介绍美苏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计划,“但毕竟都是纸上谈兵”。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项目立项。富强起来的中国让欧阳自远看到了月球探测的时机。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在当时的中科院高新技术局的支持下,针对月球探测的论证调研有序推进。
而依照高新技术局的月球探测论证,从探测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到发展战略、长远规划,再到月球探测到底该探测哪些科学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论证下来,欧阳自远带领的团队又花了10年光阴。
“论证的过程首先是了解国际科学领域认识以及探测的程度,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邹永廖说,“再者论证我们为什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经过前前后后长达45年的筹备,2004年,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终于获得批准。
我们欠全国公众一个解释
欧阳自远有一本“责任账单”,上面详尽记录着他从2008年到2016年作过的科普报告。
“这9年,一共作了474场科普报告,平均每年12场,每年的听众大概近3万人。”欧阳自远说。
“科普太重要了。”在谈到科普问题时,邹永廖与欧阳自远流露出的关注一脉相承,而这源于当年探月项目立项时所经历的非议与不解。
外国月球探测项目已实施那么久,我们还能有什么创新?地球上的事情还没做好,为什么要去研究月球?月球探测需要花多少钱?
那时,社会各个层面对月球探测项目的推进都出现了不同声音,甚至有专家公开在媒体发表文章抨击月球探测项目不该搞。但中科院这支探月队伍并没有气馁,他们反而从中看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究竟探月对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有什么作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全国公众说清楚,假如不说清楚,我觉得我们欠了全国公众一个解释。”欧阳自远说。
时至今日,欧阳自远面向不同听众所准备的月球探测科普报告已有十几个版本,中国探月工程与社会公众间的隔阂也在一场场报告中消弭,甚至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积极反馈。
“很多小孩儿跟我表态,说未来一定要做科学研究,一定要参与中国的月球探测。”欧阳自远回忆称,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这颗科学的种子,以及小听众们表现出热爱科学的胸怀和气魄,如一股热流在背后支撑着他。
“我觉得这件事情太值了,应该让公众了解,应该把科学交给公众,让公众懂得科学、理解科学。”欧阳自远说。
传承与创新永不止步
谈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所取得的成果、所带动的技术突破、所制定的科学目标,以及未来要做的工作,邹永廖都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中科院人不仅是探月工程的倡导者、推动者、组织者,也是探月工程重要的实施者之一,更重要的是,中科院负责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整个“科学链”的工作。
组织全国科学家论证制定工程科学目标、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负责探测器系统中有效载荷分系统研制、负责测控系统中VLBI侧柜分系统的建设和任务执行、为多个系统提供核心关键配套产品、牵头组织全国科学家对科学数据展开科学研究——对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承担的上述六大任务的重要性,邹永廖解释称,探月工程每一项任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单是科学目标的设立就要在工程可实现的情况下给出最优的科学设想,这自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由此,中科院人在探月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见一斑。
作为欧阳自远的学生,如今已五十来岁的邹永廖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主力。
邹永廖伴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在不断成长,而即将于今年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等一批中科院年轻科学家亦是如此。当年嫦娥一号“三个老头一盘棋”的局面,如今已伴随着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而改变。
“我最高兴的是,嫦娥一号培养了一大批人,人出来了,队伍成长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欧阳自远在谈到如今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各岗位上独当一面的年轻科学家时不无欣慰地说。
人才的成长、经验的积累,让中科院探月这支队伍设计的科学目标越来越前沿,也越来越具挑战性。
从嫦娥一号绘制月球图,并探明了一种可能解决人类未来上万年能源应用的新能源分布;到嫦娥二号完成分辨率达到7米、打印出来需要一个半足球场大的高质量的全月球图;再到嫦娥三号在月面上开展精细探测……中科院探月团队秉持要做就做最好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全球的深空探测纪录。
而未来,从踏上月球背面到探测火星,一代又一代中科院探月人胸中已经勾画出了宏伟的中国深空探测的蓝图,他们迈向深空探测的脚步也会在传承与创新中永续。
网络转载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