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123 发表于 2016-11-22 17:39:37

访谈实录航天专家马惠廷李颐黎解读天宫发射

<p>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中国航天网和搜狐新闻联合举办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在线访谈,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47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邀请到了两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左边的这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副厂长马惠廷老师,这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颐黎老师,欢迎二位来到中国航天网做客。 </p><p>  主持人:咱们现在看到网上直播是酒泉现场的情况,离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还在做准备。现在我想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面,我想先问一下李老师,请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以及任务。 </p><p>  李颐黎:网友们好!“<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一个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的任务一般是有两个航天器,一个是目标的,一个是追踪航天器,我们要实现的是“神舟八号”和“<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交会对接,这种情况下“<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是追踪飞行器。 </p><p>  主持人:现在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天宫和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火箭的报道,有的把这次执行任务的火箭叫做“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还有的叫“长征二号ft1火箭”,到底哪种说法比较准确?</p><p>  马惠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长征二号ft1”,因为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所以叫t1火箭。</p><p>  主持人:冯卡门曲线整流罩在研制生产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攻关故事?</p><p>  马惠廷:这次因为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体积和重量比较大,这样的话整流罩就需要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空气的阻力,增加运载能力?设计师就采用了“冯卡门”,“冯卡门”属于为中国航空航天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曲线整流罩,整体设计是采用“冯卡门”曲线。 </p><p>  主持人:这个曲线可以减少阻力?</p><p>  马惠廷:对。 </p><p>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咱们的工业设计水平在提高呢?</p><p>  马惠廷:应该这么讲,在我们以往传统设计中实际不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样的话就达不到刚才说到的这些好处,这样设计就带来了很大难度,首先要做“冯卡门”曲线整流罩的话,因为整流罩是个大型器件,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在这方面克服了很多困难。另外,因为整流罩在飞行过程中要分离,分离的过程中要利用到一些特殊材料,这方面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p><p>  主持人:咱们这次整流罩也是第一次在发射场装配,为什么会这样?</p><p>  马惠廷:以往的整流罩都是3米7,这个大小是根据运输火车铁道的桥梁、隧道的宽度决定的,现在由于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体积大、功率大,根据设计要达到4米2,我们在家里造好之后要分解、分段拿到发射场再对接起来。 </p><p>  主持人:根据之前酒泉发射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发射场在27日和28日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所以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实施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将在29日至30日之间择机实施。什么样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天宫的发射?它对发射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特别要求吗?</p><p>  李颐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发射对气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地面风速不要大于每秒15米,高空的风不要大于每秒70米,这样的话就不会给火箭增加太多的阻力。另外要求发射场周围不得有雷暴天气。 </p><p>  主持人:所以说现在的条件非常适合。</p><p>  李颐黎:非常好。 </p><p>  主持人:根据最新的消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最佳发射窗口确定在今晚21∶16-21∶31,这个发射窗口的时间是怎么确定的?都有哪些影响因素?</p><p>  李颐黎:这个因素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说应该考虑到将来搞交会对接的时候,在最后最精彩的那一段,也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那一段,快要接近、快要对接的那个阶段,我们希望在白天。 </p><p>  主持人:观测?</p><p>  李颐黎:对,白天摄像比较方便,各个角度都可以照的上,很清晰,这样一旦出现什么故障也好分析。另外,从让全国人民都能目睹交会对接的实况也比较方便,因此就有这么一个特点,要想白天交会对接这一段要发生就要在夜里发射,“神七”我们也是要求白天进行出舱活动,因此我们也是要求在夜里9点钟发射的。 </p><p>  主持人:火箭推进剂通常什么时间加注?是不是加注完就要尽快发射出去?</p><p>  马惠廷:加注一般都是提前一天,一般加注了以后马上要进行发射,一般要加注七八个小时。</p><p>  主持人:据说这发火箭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助推器,由椭球体变成了锥体,为什么?</p><p>  马惠廷:好处是整个火箭至少能多增加到500公斤的燃料。</p><p>  主持人:按照设计,“<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将在轨运行2年,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源供给至关重要,电源系统可以说是天宫的“生命线”,那么天宫的电力供应是从哪来的?</p><p>  李颐黎:这次利用了大型的电池板,除了有太阳能电池板,还有蓄电池,在地球阴影区可以把它拿出来用。 </p><p>  主持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这么大,它的用电量是不是也很大?</p><p>  李颐黎:用电量是很大的,但现在有个好处,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改进,它的电池效率已经达到27-28%了,已经接近到国际的先进水平了,因此和过去第一代、第二代的太阳能板有了很大的改进。 </p><p>  主持人:您刚才还说到了蓄电池,蓄电池是放在资源舱吗?</p><p>  李颐黎:是的,为什么叫资源舱呢?顾名思义就是提供资源,电就是资源。另外就是资源舱里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推进系统、发动机、燃料储箱,另外我们还把水、氮气储存在里面。人就在实验舱里头,实验舱有15立方米,跟以前相比就有从两居室搬到了三居室的感觉。 </p><p>  主持人:对接机构安装在舱的什么位置上?</p><p>  李颐黎:对接机构安装在实验舱,也就是说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飞行器的前端,装的是一个被动式的对接机构,然后“神八”那边装的是主动式的对接机构,两边使两个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拉紧,最后锁定。 </p><p>  主持人: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在酒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 <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为什么天宫要进行两次变轨?对接轨道为什么选择343公里?轨道高度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考虑?</p><p>  李颐黎:先回答第一个问题,“<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为什么要提高到350公里?轨道在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要高一点好,因为高一点大气密度就小了,这样使它的衰减就小了,每转一圈轨道都要降低,这个我们学名叫轨道衰减。 </p><p>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呢?</p><p>  李颐黎:是大气阻力,虽然很稀薄的大气,但是长时间的作用也会使轨道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没有任务的话就把它放高一点,这样高度衰减的就比较慢,这样你就省了推进剂了,如果你老维持在将来要对接的343公里以上,就得不断的给它加推力、加速爬高,所以就高一点,之后经过两次变轨就可以了。</p><p>  李颐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对接时候的轨道降到343这个轨道?这个轨道在我们航天业有个学名叫回归轨道,意思就是说它转了一定的圈数以后就跟原来的轨道重合了,咱们叫两天回归轨道,就是说转了大概31圈跟第32圈,第31圈就跟第第1圈一样了,第32圈就跟第2圈一样了。 </p><p>  李颐黎:所以说,不一定每次发射都是说我加注好了就一定能发射,加注好了一旦飞船或者运载火箭出现问题,或者甚至于地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天气出现问题,这时候没办法就得推迟发射,这样两天回归轨道就有这个好处,就是说今天发射跟过两天发射轨道是一样的,这样可以有一个备份的发射窗口,提交了交会对接成功的概率。</p><p>  主持人:这个轨道很神奇啊!</p><p>  李颐黎:哈哈!很有意思。衰减少一些,等待下一次“神九”的来临。 </p><p>  主持人:国际空间站也是343公里?</p><p>  李颐黎:国际空间站不是,国际空间站是运行在更高的轨道。</p><p>  主持人:马上就要到9∶16分了,发射大厅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待发射的时刻,我们也来看一下。</p><p>  李颐黎: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静静等待。 </p><p>  主持人:这次总装厂做了什么工作保证“<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发射?</p><p>  马惠廷:因为航天是高风险的行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正常管理的体系管理基础上,我们对这次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辨别找到哪些是薄弱环节,还有易错的环节,还有分离、转的过程中,这样的环节我们都定为容易出问题、高风险的环节,把风险识别出来,逐一的采取措施。第二,我们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组件都列出生产数据,跟之前发射成功过的组件进行比较。等等手段提高整个发射的可靠性。</p><p>  主持人:网友想问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在轨道上运行,<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飞行速度是多少?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p><p>  李颐黎:不是,比这个速度要小,每秒7.8公里是什么概念呢?假设贴着地球表面飞,假设地球表面没有阻力是每秒7.8公里,但实际上是不可能没有阻力的,另外地面表面不一样,还有喜马拉雅山啊,所以不能飞那么低,飞多高呢?最低的高度是200公里以上。</p><p>  主持人:神八进入轨道后它的运行速度是不是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加速行驶才能追上天宫?</p><p>  李颐黎:不用,实际上两个都是每秒7公里的速度,靠什么呢?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我们叫轨道周期,转一圈的时间周期越短、上面的周期就越长,利用这个原理使得它能追上,下面这个就相当于转的快了,下面这个相当于转的慢了,这些是利用周期的不一样。</p><p>  主持人:火箭器箭分离的时候是不是发射任务成功了?</p><p>  马惠廷:送到运载轨道火箭的任务就完成了。</p><p>  主持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还要运行一段时间才知道发射成功是吗?</p><p>  李颐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进入到运行段一般是要把地平面找到,然后要调整姿态,由于器箭分离对目标飞行器是个干扰,它要把姿态调整好。</p><p>  主持人:然后就成功了?</p><p>  马惠廷:还不行,还一定要把帆板打开,保证有电。(观看酒泉发射场)</p><p>  李颐黎:因为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把在上面拍摄的照片,通过遥感传回来。 </p><p>  主持人:现在能看到一个光点,接下来是什么?</p><p>  李颐黎:接下来是二级熄火。</p><p>  主持人:现在是255秒了。</p><p>  马惠廷:现在可以直接观看直播了,以前都没有。</p><p>  主持人:这个是绿色的火焰?</p><p>  李颐黎:蓝色的。</p><p>  主持人:现在如果在发射现场用肉眼还能看得见吗?</p><p>  李颐黎:应该看不见。</p><p>  李颐黎:肉眼能看到的要有几个条件,反光面足够得大,比如说像我们第一个人造卫星做个观测体,它的直径是4米,这样就看得到它,另外是清晨很傍晚,因为背景是黑的。(观看酒泉发射场)</p><p>  马惠廷:这火源很稳定、很平稳,火箭飞的很平稳。</p><p>  马惠廷:这样的直播效果已经很好了,以前这一段我们只能看动画。 </p><p>  主持人:整个飞行过程大概是多长时间?</p><p>  马惠廷:这次是583秒,从起飞一直到器件分离583秒,但实际上因为推进剂的流量有些偏差差几秒都是正常的。</p><p>  李颐黎:因为也要根据它的测量的高度和速度到了也会关机。</p><p>  马惠廷:并不是按照时间关机,而是按照轨道达到一定的要求。 </p><p>  主持人:像他们这个大屏幕上出现的是真实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吗?视频卫星拍摄的吗?</p><p>  李颐黎:这个是。这个监测的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情况,摄像机朝上照的,所以看不到火箭的火焰。</p><p>  马惠廷:这是远望三号监测到的图像,把远望三号布在这儿,可以使上升段测控的覆盖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实际是陆地那些测控站延伸到这儿的。</p><p>  李颐黎:这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侧面吧?</p><p>  李颐黎:这个画面很平稳,说明飞行平稳。</p><p>  马惠廷:现在应该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太阳能板已经展开了。 </p><p>  主持人:这时候器箭已经分离了?</p><p>  马惠廷:已经分离了。</p><p>  李颐黎:都分离了好几分钟了。 </p><p>  主持人:那现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在调姿?</p><p>  马惠廷:首先要把帆板打开然后才能调姿。</p><p>  李颐黎:打开就有电了,有电了就可以干其它的事了。</p><p>  主持人:现在是黑天也能发电吗?</p><p>  马惠廷:现在还不行,得转到阳照区,但很快,转一周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所以很快它就会转到阳照区。</p><p>  李颐黎:现在在飞行之前飞行器上的电池已经充过电了。</p><p>  马惠廷:先用蓄电池里的。</p><p>  主持人:再过一会儿就跟不到了吧?</p><p>  马惠廷:对,但没关系啊,有中继星啊。</p><p>  主持人:点火振动和发射火箭对摄像都没影响?</p><p>  李颐黎:离的远。</p><p>  李颐黎:这是朝下的。</p><p>  主持人:最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和“神八”对接,对接成功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组合体,这时由谁来控制?</p><p>  马惠廷:在对接飞行的状态下是由“<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控制的,这时候主要是运动控制,比如说要调姿,这时候不能两个大脑都说了算。</p><p>  李颐黎:正常入轨了。</p><p>  主持人:可以鼓掌了!</p><p>  马惠廷:咱把正常入轨又延伸了一些,除了轨道正确以外,飞船的太阳帆板也展开了。</p><p>  李颐黎:各个参数都对了。</p><p>  主持人:大概多长时间以后要调整?</p><p>  马惠廷:经过两次变轨以后就把它变成350公里来运行。</p><p>  主持人:有的网友对太空垃圾的问题很关注,因为前段时间美国报废卫星抱怨纷纷,太空中有很多太空垃圾,咱们这个“<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怎么躲避太空垃圾?</p><p>  马惠廷:有几个措施,有一个专门研究空间气象的单位,现在空间气象这个名词已经很普遍了,大气层内的气象主要是预报有没有风、有没有雨这些参数,空间气象主要是预报太阳是不是有耀斑爆发?碎片垃圾的分布,对空间站或者其它航天器有没有撞击的危险?加强这方面的预报和监测,太空垃圾包括微流星,会不会撞到“<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p><p>  马惠廷:第二,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装一个防止微流星撞击的防护板,像一个罩一样,这样一旦有比较大的碎片撞上就会把它的能量吸收掉,不会把运输舱都砸破了。另外一旦预报有比较大的碎片要碰撞,可以改变轨道,避开空间碎片的撞击。</p><p>  主持人:说明还是有很多办法的。</p><p>  马惠廷:对。 </p><p>  主持人:按照咱们中国航天的三步走的计划,现在发射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可以说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对建设国际空间站还有什么要突破?</p><p>  马惠廷:建立国际空间站的技术还有很多要突破,其中就是再生式环境保障系统,就是现在我们带上去的食物、水都是一次性使用就完了,空气一次性使用就完了,再生式就是想办法能不能把水回收。第二个技术就是长时间工作的技术,就是说我们神舟飞船在轨道上只是飞行了5天,设计是7天,空间站不一样,空间站要几个月、几年。</p><p>  马惠廷:长的甚至十几年,因此长寿命对所有系统都面临严重的考验,就是说你可以工作几天不出故障,而你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出故障,这样就要求可靠性必须非常高。空中的阳离子粒会对太阳能板产生腐蚀,这个问题怎么杜绝?另外,交会对接之后统一的运动控制、防控控制。所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任重而道远。</p><p>  主持人:请李老师介绍一下长征五号的情况。</p><p>  李颐黎:现在长征五号按照计划运行,计划2014年上天,今天“<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8吨,将来可以达到20多吨,这样空间站可以更大,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验环境和空间。</p><p>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回答了网友很多问题,希望以后还能请到两位来我们这里做客。此时此刻“<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正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它承载着我们的希望,让我们一起祝愿它飞的越来越好!</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谈实录航天专家马惠廷李颐黎解读天宫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