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火箭专家梁思礼院士逝世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371
0
2016-11-22 20:28:37
<p align="center">
</p><p>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strong>梁思礼同志生平</strong></p><p>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梁思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梁思礼同志1924年8月生,广东省新会人,是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195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1941年到美国卡尔顿学院学习,1943年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考入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导弹控制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参加进步的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SCA),并成为该会执行委员会成员。1949年参加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动员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p><p> 1949年10月,梁思礼同志回到祖国。并于1950年1月在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参加工作。1953年随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合并到总参通信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任天线电波组副组长。1956年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参与起草“喷气技术”专项。同年9月,作为技术骨干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从此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之中。1958年至1965年先后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室副主任、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1965年至1980年先后任七机部一院12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所长,1980年至1983年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七机部和航天部总工程师,1983年至1988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常委,1989年至1996年任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6年起,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p><p> 梁思礼同志1958年被国防部五院授予技术少校军衔,1962年被国防部五院授予技术中校军衔,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1993年先后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记一等功,并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侨届杰出人物”荣誉称号。</p><p>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梁思礼同志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1958年至1960年,作为苏联P-2导弹教导大队技术副大队长和弹上电气设备总设计师,负责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直至1960年1059地地导弹发射成功。随后,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及其改进型导弹的研制,并担任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领导研制成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1966年10月,作为主任设计师,参加了东风二号甲导弹和核弹头“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做出重要贡献。</p><p> 20世纪60年代末,梁思礼同志主持远程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1976年至1978年作为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在确定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方案中起到技术领导和具体指导作用。1978年后又集中精力负责远程战略导弹和长征二号火箭的研制工作,担任型号副总设计师,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为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p> 1981年作为七机部总工程师,同时兼任通用测试设备(CAMAC系统)总设计师,负责部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取得成功。1983年作为航天部总工程师,大力倡导、规划、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的应用,在当时国家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航天CAD/CAM技术带头人和奠基者。梁思礼同志还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学科带头人,出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质量可靠性专业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质量协会副理事长和《质量与可靠性》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为航天质量工作做出重大贡献。</p><p> 1988年,梁思礼同志作为国防科工委“核武器与空间裁军研究组”成员,进行核战略导弹和外空武器裁军的研究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参加1989年联合国在苏联召开的防止意外核发射研讨会以及199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41届普格瓦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围绕“争取和平安全与发展”主题作了发言。梁思礼同志还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等的技术把关工作。近10余年来,梁思礼同志认真思考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参与并推动了多项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立项,为航天重大规划建言献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他还将一生学识和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关于载人航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考虑》、《向太空的长征》、《梁思礼文集》等著作,积极参加和推动航天技术交流、科普教育活动,在年轻一代航天人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积极推动着航天事业的发展。</p><p> 梁思礼同志作为新中国成立时回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用他满腔热忱、拳拳报国之心,为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建设,奉献出他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他富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一生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对控制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工程化、质量可靠性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贡献。他重视与青年人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工作认真,关心同志,受到广大航天干部职工的尊重和爱戴。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不计名利、顾全大局,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著名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梁思礼同志高尚的思想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p> 梁思礼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使航天事业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奠基者和学术高超的优秀科学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p><p> <strong>梁思礼同志永垂不朽!</strong></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