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你也有机会到太空旅游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545
0
2016-11-22 21:34:42
<p align="center">
</p><p> 航天科工集团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快舟火箭。</p><p> 只有航天员才能上太空?普通人有没有机会也来一次“太空旅游”?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商业航天进入起飞阶段,商业发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日益增多,亚轨道飞行体验(航天器飞行高度一般在100公里左右,并没有进入近地轨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现实。</p><p> 去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p><p> “‘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目前每公斤载荷运载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首个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火箭公司董事长张镝兴奋地描述着“快舟”火箭目前的市场订单,“用户关心三件事,价格是否低廉,是否能按需发射,还有产品的美誉度。”</p><p>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计划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五大商业航天项目,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p><p> “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议价、赔偿、研发等航天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既服务于政府需求,更服务于市场需求,这才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服务政府需求的同时更关注市场需求,而后者,实质上就是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p><p> 在张镝看来,所谓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p><p> 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空间运输、卫星遥感等方面商业化进展显著,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p><p> 在美国,商业航天发展使航天成本大大降低。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给出一组数据:在商业发射市场,“猎鹰—9”火箭已经将商业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报告,同样一枚“猎鹰—9”火箭,由NASA研发至少要13亿美元,而商业公司仅花费了不到4亿美元。</p><p>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效率明显提高。刘石泉说,首先是研制周期缩短,“猎鹰—9”从设计到首飞,仅用了4年半;其次是技术创新加快,“猎鹰—9”进行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系列试验,陆地和海上平台回收试验均取得成功。“商业航天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管理链条。”</p><p>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迎来诸多利好:从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步伐。</p><p> 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已于今年2月成立,太空旅游将分“三步走”</p><p> 2015年,被称作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这一年,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p><p> 高红卫表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p><p> 火箭、卫星、飞行器等航天产品为人类探索太空而生,可以被称作是“硬科技”的集合体。正因如此,这类航天产品通常都耗资巨大。仅就发射火箭而言,最近一直在研发可回收火箭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每次的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这已经是较为低廉的价格。</p><p> 一方耗资巨大,另外一方却又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因此,寻找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将日趋成熟的航天技术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和推广,从而做大和分享这块极具价值的“蛋糕”,就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p><p>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的先行者,国内第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已于今年2月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刘石泉介绍,该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就在前不久,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宣布成立,将打造商业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体验、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p><p> 据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的太空旅游可分为“三步走”,首先是临近空间旅游,主要依托飞艇等飞行器;再就是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即在距
地球
35到300公里的高空飞行;第三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之前经过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的发射任务试验,多项关键技术已攻克,目前正在进行十几吨级大火箭的研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太空旅游有望实现。</p><p> 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已经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大大缩短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为商业发射提供了技术支撑。</p><p> “‘快舟一号’是为发射小卫星而量身定制的火箭。”张镝说,“快舟一号”的运载能力为250公斤,进入发射场只需要6人进行操作,在1天内可完成发射,极大降低了低轨小卫星发射的成本。</p><p> 据了解,未来航天科工将推动湖北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等核心产业链。同时,他们还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p><p> 把“硬科技”转化为 “真金白银”,还需政策法规护航</p><p>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晋湘说,将原本主要为政府服务的航天产品向商业市场开放,可以形成具备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市场环境,既以航天技术服务社会民生,同时又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火箭、卫星和飞行器这样的“硬科技”真正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p><p>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商业航天产值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这其中,除了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对卫星数据的应用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p><p> 李晋湘说,随着北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已经具备初步的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数据商业化应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很多空白,对于航天数据的商业化分发、销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都不明确,这使得航天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资源难以共享,应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p><p> 据介绍,航天科工将发展商业航天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酝酿和实施若干具有商业航天特色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刘石泉说,未来航天科工将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等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并依托“快舟”“开拓”等多类运载系统、平台系统等设备,构建全域信息网络。</p><p> “未来我们可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新更好的‘一站式’客户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采用标准化思维,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开放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综合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四院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梁纪秋表示。</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