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四老”谢幕,被问起载人登月,他说“这些事情我不管啦” ...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322
0
2017-2-23 12:04:59
<p> <strong>2017年2月12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四老”最后一位在世者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strong></p><p> <strong><br></strong></p><p> <strong>在航天领域,任新民是传说般的存在。而在传说之外,浑身挂满勋章、赞誉、成就的任新民是朴素的“任老头”。</strong></p><p> <strong>直到90岁高龄,他都坚持出现在每一个第一现场,看着“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去年11月,任新民饭都没吃就守在电视机前,观看“长征五号”升天。</strong></p><p> <strong>超过2000人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会,队伍绵延上百米。</strong></p><p> <strong>让我们一起送别这位修“通天路”的人。</strong></p><p> <strong></strong></p><p> <strong>任新民:不只是传说里的人</strong></p><p> 爱穿布鞋的任新民,一生努力丈量天空的高度。</p><p> 2017年2月12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病床空出一张,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少了一颗。被誉为“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p><p> 在百岁诞辰的新闻报道里,这位老人追问:“‘长五’什么时候打?”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提笔给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火箭写赠言。<br></p><p align="center">
</p><p> <strong>任新民在病床边为“长征五号”题写赠言。</strong></p><p> 对中国航天领域的年轻人来说,任新民是“不知高到哪里去”的人物,是传说般的存在。而在传说之外,浑身挂满勋章、赞誉、成就的任新民是朴素的“任老头”,总是穿着领子磨破的中山装,鼻梁上的镜架褪色了,“像个老工人、老农民”,曾任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在《任新民传》中写道。</p><p>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任新民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门口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老人在很多场合提起这句话,好像说起的不过是装配零件、维修道路一样的活儿。</p><p> 而他修的是“通天路”。</p><p> “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p><p> 第一次见到任新民的人大多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p><p> 他是钱学森点名调到国防部搞火箭的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p><p> 在中国航天领域,任新民这个名字意味着“开创者”和“奠基人”。但与此同时,基层航天车间的人,又对他特别熟悉,随口就能讲出他来视察的故事。</p><p> 在见诸媒体的照片中,他穿着笔挺正装,在天安门城楼上被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在谈判桌和苏联代表签署协议。</p><p> 生活中,他皮肤被
太阳
晒得黝黑,穿得极为朴素。走进商场,店员都不爱搭理他。<strong>有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外,警卫把任新民拦下来,误以为</strong><strong>是附近闲逛而至的村民老汉。还有一次,他穿着一条前后都是补丁的裤子,准备去参加国宴。</strong></p><p> 跟人说话、讨论问题,他没有一点架子,但主持航天工作会议时,他能统一原本争论激烈的各派专家意见。</p><p> “风云一号A星”卫星发射前3天,任新民都陪着技术人员找问题,“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要作重大决定时,他常常跨过两三级,找到最基层的设计员,问他们的看法。</p><p> “我从一开始就蹲点,出了问题,马上就能商量改了。”任新民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有一次,他到厂里检查工作,发现了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厂长说改了,车间主任也说改了,他不放心,一直问到检验员,才说没有改。“其实我当时有一个感觉,你一步不到,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是假的。”</p><p align="center">
</p><p> <strong>1987年,任新民(左)与主管发射场的领导张敏(中)、胡世祥在发射场亲切交谈。图片来自网络</strong></p><p>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美国博士、布法罗大学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决定回国。</p><p>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科学家一样,这位“洋博士”一回来就成了“拓荒者”。上世纪60年代测试导弹发射,年过半百的任新民和一线试验员一起住在平房里。塞北的夜晚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他不肯搬进楼房。后来患上重感冒,任新民高烧昏迷中被送到医院,清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坚决要求出院,“导弹的试验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把我放到医院里,没病也得把我急出病来。”</p><p>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脚印,而这双总是穿着布鞋的脚,几乎从不在第一现场缺席。<strong>快80岁的时候,任新民还在爬发射塔架。快90岁的时候,“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每一次发射,他都到场观看。直到95岁高龄时,只要人在北京,他依然参加航天六院11所研究氢氧发动机的每一次试车。</strong>光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师王维彬的陪同下就有20次。</p><p> 王维彬回忆,所里大大小小的分析汇报会、总结会,只要接到秘书通知,任新民都会骑着“全所最破”“一点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车,准时到场。会后所里想留他吃点好的,他只要一碗面条。</p><p> 即使是担任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时,任新民外出开会也很少坐专车。同事对他的印象是“开完会拔腿就走”。而到各地视察航天工作时,这位“总总师”一般都会找认识的基层人员陪同参观。</p><p>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p><p> 直到任新民去世,很多人才把他的名字和“东风”系列导弹、“东方红一号”、“长征”系列火箭以及“风云”气象卫星联系起来。</p><p> <strong>他在文革期间受到周恩来点名保护,有时国务院开会也要求他参加,以确保他平安无恙。这个“搞技术的人”自称,当时连“武斗”是什么也没弄明白。</strong></p><p> 被国家领导人都当做“宝贝”护着的任新民,把火箭当“宝贝”。</p><p> 1983年,“长征三号”第一次全系统试车,仪器舱突然着火。任新民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消防设施喷射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希望通过着火点查明原因。</p><p> 火箭发射失败,任新民拄着拐棍,走进荒漠寻找残骸。夜里他和同事把沙子烧热,盖到身上取暖。</p><p align="center">
</p><p> <strong>图片来自中国航天网</strong></p><p> 他身材瘦弱,却极能抗压。<strong>即使数次试验失败,任新民仍坚持运载火箭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面对领导的疑问,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不惜拿性命作保:“如果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别看我70岁了,坐几年牢还没问题。”</strong></p><p> 气象卫星的研制遇到瓶颈,他拒绝采用国外技术,而是在国务院、原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之间来回奔走,最终诞生的气象卫星如今供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每年数据被引用次数数以亿计。</p><p> 听完他的汇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拨出几十亿元专款专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批示:“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长、曾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副总师的王桁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任新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总把“凡事预则立”挂在嘴边。“不能说等我要用什么了,再去研究这个技术,肯定来不及。必须未雨绸缪,我没法知道将来会需要什么。”</p><p> 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一直到90多岁时,他每天仍早早起床,抱着词典阅读最新的文献。他常说:“即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会‘耳聋眼花’,3年不接触实际,就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好几次在早上6点接到任老的电话,问他有没有看到某项研究,“对任总来说,永远没有退休的概念”。</p><p> 任新民很重视年轻一代航天人和国外同行的交流,鼓励他们多出去看看。但他也会严肃地批评一味推崇西方技术的人。一次,一位专家出国交流时没有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回国后,60多岁的他在很多人面前挨了任新民的批评:“难道高鼻梁就比我们中国人聪明?”</p><p> 王珏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他曾经两次请任新民在书上题字。时隔好几年,老人题的都是同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p><p align="center">
</p><p> <strong>图片来自网络</strong></p><p> <strong>曾在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任职的张恩昭对《中国航天报》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任新民走进办公室,下属都起立敬礼,而他摆摆手没说什么。</strong></p><p> <strong>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一份通知:即日起,在办公场所不必再向上级敬礼。</strong></p><p> 很多人采访过这位“中国航天活着的历史”,在一次访谈中,任新民对记者说:“作为个人来讲历史,本身是片面的,只能是作为一个资料。我给你们讲老实话,怎么用,你们将来再考虑。”</p><p> “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啊”</p><p> 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任新民是什么时候离开一线的。</p><p> 在可查的官方履历表上,他67岁时不再担任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没有行政职务。可到80多岁,他还会去火箭发射现场,90多岁还在参加国家航天局的学术会议,每个人都服他。</p><p> 不同部门为事故原因吵得不可开交,他就自己去把责任担下来,“问题一下变得简单了”。航天会议上没法形成统一意见,任新民会私下登门拜访意见最尖锐的专家,并在会议上诚恳地请求各方不要耽误整个工程,让决议顺利通过。</p><p> 晚年的任新民总会拒绝晚辈的搀扶,坚持自己走路。直到去世前几年,他的手臂越来越细,只剩皮包骨。<strong>他走得也越来越慢,全部的力气似乎只够关注长征五号这一件事。每当有人看望他,他总会问:“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啊?”而被问起载人登月时,老人却说:“这些事情我不管啦。”</strong></p><p> 过去一起开创航天事业的战友一个个离世。2009年钱学森去世,94岁高龄的任新民拄着拐杖、冒着大雪前去吊唁。到2013年,他成了“航天四老”中唯一在世的。</p><p align="center">
</p><p> <strong>▎被誉为“航天四老”的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strong></p><p>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任新民连饭都没吃,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第二天,任新民在航天中心医院的病榻旁提笔写道:“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2017年1月4日,他再次提笔,写下“长五火箭永保成功”。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航天中心医院11层的综合病房里度过,尽管从外观看,这所医院就像两座火箭发射塔,但“总总师”已经再也无法爬上真正的塔架了。</p><p> 作为老一代航天人中唯一看到长征五号升空的人,一个月后,任老与世长辞。</p><p> 医院的保洁工根本不知道,2月12日离世的是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国宝”,“(这里)每天都有去世的”。</p><p align="center">
</p><p> <strong>▎任新民遗体告别仪式现场(蒋欣 摄)</strong></p><p> 2017年2月16日,秉持着任新民生前的“朴素”,为这颗“中国火箭的心脏”而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只持续了不到1小时。没有领导致悼词,没有鲜花的海洋,唯一的环节就是瞻仰遗体。超过2000人赶来现场,队伍绵延上百米,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一直排到了公墓门口。</p><p> <strong>队伍最前面是老人,有人拄着拐棍,弓着背,满头白发。之后跟着中年人,他们是航天系统的中层干部和如今的领军人物。队伍的最后全是年轻人,像任新民刚刚回国时一样年轻。</strong></p><p> <strong>作者 | 王嘉兴 </strong><strong>蒋欣</strong></p><p> <strong>编辑 | 秦珍子</strong></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