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进亦忧,退亦忧,美载人航天路向何方?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495
0
2017-2-24 10:51:50
<p> <p align="center">
</p></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波音公司公司为NASA设计的载人太空飞船。图片均来自网络</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NASA设计的载人太空飞船。图片均来自网络</p><p> 近日,美国只对国会负责的政府问责局汇报称,美国商业载人飞船首飞时间或推迟到2019年。轻巧的一句话,揭露了美国政府现处的两难境地:在与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签订的合同到期前,美国要么孤注一掷,坐地干等自家的载人系统;要么低声下气,打开钱包,咬牙再买几年“俄罗斯船票”。</p><p> 这般尴尬境地,早从2011年就已现端倪。是年,美国所有航天飞机正式“归老”于博物馆,一个时代就此终结,美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到了青黄不接的岁月,何时能恢复原有的实力,众说纷纭。</p><p> 美国航天业在历经长久荣耀后,这才真正体会到艰难与感伤。没有航天飞机,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仍要保障国际空间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一早准备好的策略就是,付高额票价购买俄罗斯“联盟”号的运送服务——2011年每运送一名美宇航员需向俄支付约4000万美元,2017年就超过7000万美元。</p><p> 太黑了!掏钱掏的肉疼不说,美国也很难说服自己去信任所谓“俄国人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的飞船”,飞得安不安全是一回事,一旦国际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时,逃生舱全是俄罗斯的,总觉得处于劣势。</p><p> 以上,还皆是建立在人家同意卖船票的前提下。虽说一般人不会有钱不赚,但俄罗斯绝对不是一般人。两国关系如此微妙,俄总是有意无意暗示,不想再续约了。如果美俄关系持续紧张下去,老对手很可能断然翻脸。</p><p> 这成了美国太空事业的最大一块“心病”。为了用自家的工具把宇航员送上太空,NASA启动了一系列制造下一代航天载具的计划,并开始向本国的商业企业公开招标。</p><p> 有意思的是,当时该计划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立法者和公众人士的批评,他们对商用航天器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航空领域向私营企业开放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p><p> 但现在这些声音消散无踪。一方面是近些年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为首的太空私企高歌猛进;另一方面,质疑者们大概终于摸清了形势——美国政府已没能力像当年太空竞赛初期那样一掷千金了。</p><p> 哪还有比让私企彻底接手近地人员及物资运输任务更划算的呢?填补了载人航天空白,省了钱,还落得一身轻,NASA可以腾挪出精力,好生照顾那些更深远的太空探测。</p><p> 现在首飞计划推后,NASA为难在“面子”,与NASA签合同的两家公司则急在“里子”。波音和SpaceX无疑是两家“大牛”,研发也是全力以赴,但载人航天这种级别的事业,全世界以国家行为能完成的仅有中美俄,这两家公司一时之间达不到NASA制定的严苛标准也在情理之中。</p><p> 在美国的航天飞机仍遨游天际之时,这种可以循环发射的飞行器让载人航天像民航运输一样平常廉价,也让发射卫星像投递信件一般轻而易举。太空因此充满了商机,一些“见不得光”的太空任务甚至担负起美国的国家安全。</p><p> 但它大大超出了预算,不仅如此,保护机体在重返大气层时免受高温侵害的隔热瓦,始终存在易于剥落的致命问题。人们因此称航天飞机为一座“飞行的砖窑”,这些最终彻底耗尽了NASA的科研资源,甚至令其窘迫到负担不起一次对哈雷彗星的研究项目。</p><p> 今天来看,这不全是技术上的缺陷——航天飞机出现的悲剧事件当然无可辩驳,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航天飞机的根本问题缘于美国的政策变化。随着向军事战争等领域的慢慢倾斜,美国航天预算严重受限,航天飞机的发射逃生系统提不上日程,最后它成了一个备受资金困扰从而一再让步的中间产品,一项曾以举国之力研发的尖端技术,被封存进课本。</p><p> 退下历史舞台的不应重来,商业化也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美国航天事业面临今天的局面,是长时间以来“政策”和“资金”双方面掣肘的结果。美国新政府一拍脑袋想大刀阔斧开展新航天计划之时,勿忘前车之鉴,且多替日后留条路吧。</p><p align="center"></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