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卫星坏了?没事儿,轨道机器人马上变轨修理!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322
0
2016-11-23 03:40:07
<p> 不久之前,负责维护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俄罗斯列舍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公司突然宣布,在轨运行的3颗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均出现故障,科研人员正在对故障进行紧急处理。话虽这么说,但根据已有的经验来看,这3颗卫星恐怕是凶多吉少了……</p><p> 众所周知,卫星等航天器在太空中一旦“生病”,地面科研人员往往有鞭长莫及、爱莫能助的无力感。因此,航天界的传统做法是尽量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并携带多个备份系统。一旦坏掉一个就换用另外一个。</p><p align="center">
</p><p> 众所周知,卫星等航天器在太空中一旦“生病”,地面科研人员往往有鞭长莫及、爱莫能助的无力感。因此,航天界的传统做法是尽量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并携带多个备份系统。一旦坏掉一个就换用另外一个。</p><p>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如何去维修航天器。并且要谈谈一谈怎么修的问题。</p><p> <strong>修或不修,这是个问题</strong></p><p align="center">
</p><p> 任何一件产品能不能修的前提,是要讨论它到底值不值得修。从传统意义上说,一次性使用的东西是无需修理的,原因是修理费用接近于换新的费用。</p><p> 这个道理对于在轨航天器也同样适用。因此,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航天领域始终存在两大“阵营” ——“修”和“不修”。</p><p> 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在太空中的航天器一旦发生故障,无论是派机器人上去修理还是直接送航天员上天进行维修,其发射费用都是一笔高昂的开支。尤其是送航天员去太空进行维修工作的费用比数颗卫星的总造价还要高。因此,在航天史上,只有涉及极其高价值的航天器,或是涉及人身安全时,科研人员才会考虑对航天器进行在轨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国际空间站都曾“享受”过在轨维修这项“高端”服务。</p><p> 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在太空中的航天器一旦发生故障,无论是派机器人上去修理还是直接送航天员上天进行维修,其发射费用都是一笔高昂的开支。尤其是送航天员去太空进行维修工作的费用比数颗卫星的总造价还要高。因此,在航天史上,只有涉及极其高价值的航天器,或是涉及人身安全时,科研人员才会考虑对航天器进行在轨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国际空间站都曾“享受”过在轨维修这项“高端”服务。</p><p> 比如,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后,科研人员发现,由于其镜片加工的误差比较大,导致它成了“近视眼”而影响工作。 1993年12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带着新磨制的镜片进入太空接近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天员换掉了有误差的镜片使其恢复了“视力”。此后,美国宇航局多次派遣航天飞机靠近哈勃望远镜,为它执行设备升级等任务。</p><p align="center">
</p><p> 同样,国际空间站在运行过程中,曾遭遇过微流星体“袭击”
太阳
帆板,航天员也对其进行了在轨维修。</p><p> 同样的,中国的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通讯卫星,都曾出现过故障。虽然经过地面抢救,系统恢复工作,但终究无法恢复到全状态模式运行。所以,若能对轨道上运行的故障卫星进行修理,甚至是进行升级,那岂不美哉?</p><p> <strong>谁来修,怎么修?</strong></p><p> 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一直没有放弃对航天器在轨维修的努力。他们在想方设法找到一种成本低、速度快、使用方便的新技术来实现修复的效果。</p><p> 其实,这种维修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缝缝补补”的范畴,而是航天器提供的综合服务。</p><p>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波音公司就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项目中,提出过“轨道快车”项目。与此同时,加拿大一家公司也提出过在轨服务机器人的概念。不过,这两个项目提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航天器的在轨维修,而是为了给在轨航天器补充燃料,让它们能工作得更久一些。</p><p> 其中,加拿大这家公司的方案对外披露的细节是这样的:一个机器人带着燃料箱和发动机进入太空,找到那些原料已经耗尽的航天器,进行“能量补充”。这样一来,这个原本“精疲力尽”的航天器又可以继续工作。</p><p align="center">
</p><p> 这对于航天器的拥有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机器人的价钱要比很多像卫星这样的航天器便宜。但是,航天器制造商们显然对这个方案喜欢不起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相中”了这个技术。他们的想法是让机器人把退役航天器上有用的零件,安装到新的航天器上继续使用。这种听上去有点像“器官移植”的概念,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p><p> 当然,机器人在太空中维修航天器,不可能像当初航天员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那样精细。当然,能够修复哈勃望远镜的前提,也是因为有航天飞机这种平台的存在。事实上,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前,其主要担负的任务就是维修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p><p> <strong>这笔账该如何算</strong></p><p> 虽然,航天器的在轨维修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数年,但依然还停留在纸面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本问题。</p><p> 让我们粗略算这样一笔账:航天活动的主要费用之一是发射服务费。以一颗通信卫星为例,在它从制造到入轨的费用中,发射费少则占总投入的1/6,多则占1/4以上。显然,临时发射机器人前往太空为这颗卫星“治病”是得不偿失的。而在2011年以前,美国对于维护其在低轨道上的军事卫星(KH-11、长曲棍球等)并添加燃料等任务,都是依托航天飞机定期排班任务来加以维持的。但目前,鉴于航天飞机已经退役,而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也不可能与航天员的大脑和双手媲美这个事实,以机器人模式在轨维修,则需要航天器在设计之初就要采取插件式的模块化结构设计,以简化维修机器人的工作复杂性。毕竟你可以依靠机器人去抽取这个模块替换之,却不能指望它拧开螺丝拆下主板用万用表替你去对每一个零件进行检查。</p><p align="center">
</p><p> 至于在轨维修设备技术,中国其实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早在2013年7月,中国率先完成了以“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及“实践十五号”三颗卫星进行的,轨道编队飞行、抓取的试验,初步具备了空间机器人在轨工作的能力。</p><p> 不过,即便以现在的技术,在轨部署一个维修机器人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为,这个机器人不但需要具有强大的修理能力,还要携带足够的配件。同时为了修理位于不同轨道上的航天器,它还要具备强大的在轨机动能力。这些要求,无疑又推高了制造机器人的成本。</p><p> 即便撇开成本问题不谈,对于在轨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人们也存在这样一种担心:拥有在轨维修能力的机器人,同样也具备进攻一个航天器的能力。在某些国家看来,维修和破坏只在一念间,具备修理能力就等于是具有破坏的能力。例如我国在2013年实现的卫星编队、抓捕试验,就曾被某些国家污蔑为“反卫星”试验。</p><p> 不过,关于这些指控,中国宋代的佛印大师早就教导过我们——心里有佛,看世人皆佛;心中藏屎,看一切皆屎。</p><p> <strong>结语</strong></p><p> 随着商业载人航天活动的开展,航天器在轨修理和维护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因为载人航天器的价值比较高,而且不是可以随便放弃的,所以修理的需求会大量涌现,这也势必会推动航天器在轨维护和修理技术的大幅度提升。而这,也势必推动各类太空项目逐步走向集约化发展。</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