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小小微生物,缘何成美国“登月”后大计划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国外航天
197
0
2016-11-23 03:44:59
<p align="center">
</p><p> 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发布现场</p><p> 美国白宫13日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这是奥巴马政府继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小小的微生物,为何能成为美国的国家级大型科研计划?美国政府将如何实施这个计划?最终的目标又是什么?</p><p> <strong>启动资金超5亿美元</strong></p><p> 微生物存在于人体、植物、土壤、海洋等各种环境中,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称为微生物组。</p><p>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夏威夷大学太平洋生命科学中心主任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告诉新华社记者,当今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养活众多的人口、生产可持续的能源、保护环境或减缓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健康,都与生物学相关,可以从微生物世界中找到解决方案。</p><p> 最近1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从肥胖、糖尿病、哮喘等人类健康问题到海洋“死区”等环境问题,从农业生产到气候变化,或多或少都与微生物组相关联。肠道微生物组甚至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p><p> 鉴于微生物组对人类与环境健康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虽然任期将至,仍决定推出“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当然,这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乔·汉德尔斯曼的大力推动也有直接关系。汉德尔斯曼原本就是一名微生物学家,计划在今年7月重新回到她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继续搞研究。</p><p> 根据白宫公布的计划,美国政府将在未来两年投入1.21亿美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联邦专项资金作为启动资金。除了联邦机构外,还有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将加入“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它们将在未来几年投入总共4亿美元的启动资金。</p><p> 总体上,“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有三大目标:首先,支持跨学科研究,以回答多样化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组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微生物组;其次,开发检测、分析微生物组的工具,如实时检测空气、土壤、水或人体微生物的手持传感器;第三,培训更多的微生物组相关工作人员。</p><p> <strong>“未来是微生物的时代”</strong></p><p> 虽然“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不像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计划那样由奥巴马本人对外宣布,但汉德尔斯曼在13日的白宫微生物组会议上指出,奥巴马政府的一些优先领域,比如精确医学、可再生能源、农业与气候变化等,都与微生物组有“强烈关联”。</p><p> 事实上,得益于低成本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计算和成像技术的改进,以及用于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的革新等进展,微生物组学正在迅速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学科。</p><p>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这个领域的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涌现,一些公司做得非常、非常成功,”汉德尔斯曼对与会者说,“我们认为未来是微生物的时代。国家的发展将依靠在微生物组及相关科学方面的伟大技术与创新。”</p><p> 美国政府一直在微生物组领域进行投资。早在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就启动了为期10年的“人类微生物组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15亿美元,为今天微生物组研究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p><p> 近几年,美国政府对微生物组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美国官方2015年公布的报告显示,2014财政年度在该领域的联邦投资是2012财政年度的3倍,最近3年间的联邦投资总额超过9.22亿美元。</p><p> 而“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启动,在汉德尔斯曼看来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碑,她在白宫官网的一篇博客中推介说:“如果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信,那就是微生物虽小,但它们的影响巨大。”</p><p> <strong>专家呼吁开展国际合作</strong></p><p> 自2005年以来,国际科学界开展了至少8项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包括美国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加拿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人体元基因组项目。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或牵头实施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等。</p><p> 但是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指出,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国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使得数据难以比较及整合,这种“碎片化”现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p><p> 为此,赵立平联合麦克福尔-恩盖及一名德国微生物学家于去年10月在英国《自然》杂志发文,共同呼吁尽快启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与此相呼应,近20名美国科学家同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出类似提议,建议开展“联合微生物组研究计划”。</p><p> 赵立平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计划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一个实验室,把上海交大、罗格斯大学与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糖尿病微生物组国际研究中心,计划5年内从民间筹集2亿美元的投资,集中攻关糖尿病。</p><p> 麦克福尔-恩盖则表示,“国际微生物组计划”呼吁国际科学界通过全球合作加深对微生物界的认识,“中国是世界大国之一,所以中国有可能成为采取措施、承担领导角色的国家之一”。</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天文知识
月球
木星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