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袁家军“中国要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片天地”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503
0
2016-11-22 17:42:13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李宣良 李清华 白瑞雪)33岁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指挥,38岁担任总指挥,45岁出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主管宇航业务……“航天少帅”袁家军人生的每一步,都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密切相关。<p>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成功之际,记者在北京航天城独家专访了袁家军。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两鬓,谈起中国载人航天的骄人成绩、前景展望,这位49岁的中国航天界领军人物激情如初……</p><p> <strong>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要占有的不是“一席之地”而是“一片天地”</strong></p><p> 记者:在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这三大系统的科研任务。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p><p> 袁家军: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的这些系统,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系统,也是标志着航天发展水平、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p><p> 质量和可靠性是我们承担这些任务最重要的主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主题。在系统的指标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和可靠性。所以我们始终把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放在完成任务的首位。</p><p> 从“两弹一星”开始,钱学森就倡导系统工程理论的思想。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跨系统集成、跨部门协作,运用科学管理提升效率的工作模式。它是组织管理的技术,通过组织管理,让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人,为了一个目标进行精诚合作。</p><p> 我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开创,55年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系统工程主线,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任务的质量和可靠性。所以在航天工程中,抓质量、抓安全、抓可靠性,是一脉相承的传统。</p><p> 载人航天的可靠性要求是航天领域内最高的,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不断创新。</p><p>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超过了对速度和进度的要求?</p><p> 袁家军:既要有速度,又要保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工程就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比如利用有限的经费、时间、资源等,去完成一项任务。载人航天工程是完成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任务,规模大、技术复杂、要求高。</p><p> 虽然我国载人航天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我们要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团队始终是抱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目标工作的。我们要占有的是“一片天地”,而不是“一席之地”。</p><p> 载人航天的发展是广阔天地。从世界航天的格局来看,除了中国外,也只有美国、俄罗斯有这样的实力和胆识向高科技的明珠——载人航天领域发起冲刺。同时,通过发展载人航天,也会牵引和带动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p><p> <strong>质量和可靠性贯穿载人航天任务始终</strong></p><p> 记者: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是充满风险的事业。为了确保工程成功,在抓工程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p><p> 袁家军:质量和可靠性,是我们事业的基石。没有安全和可靠性,载人航天将无从谈起。</p><p> 翻开世界载人航天的历史,惨痛的教训比比皆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的航天飞机就先后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败,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也多次发生重大事故。“哥伦比亚”号是在航天飞机第128次发射时出现事故的,“联盟”号飞船在上百次执行任务后也出现了问题。这说明,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挑战。</p><p> 记者:是否可以说,技术的成熟并不必然带来安全性的提升?</p><p> 袁家军:技术的成熟与安全性有关,但技术的成熟度并不必然代表产品成熟。只有产品成熟了,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性、可靠性。所以,抓质量、抓可靠性贯穿在载人航天任务的始终。</p><p> 首先是从思想上确立高的标准,我们提出了“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三零”要求。一艘飞船,有上万个部件,怎么做到“零故障”呢?这是一项很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标准,通过“零缺陷”的质量意识、“零疑点”的工作标准,来实现飞行的“零故障”。</p><p> 其次是抓规律。航天55年的发展历史,实际就是一部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历史。对于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来说,不按照规律办事,不可能把任务完成好。我们现在开展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抓规律的具体体现。</p><p> 航天界有一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然而,看到和掌握细节,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了掌握细节的“七靠”方法——靠极端负责深入细节、靠科学方法聚焦细节、靠技术功底放大细节、靠充分实验吃透细节、靠程序手段检查细节、靠“数据包”量化细节、靠严格管理控制细节。</p><p> 细节必须用数据进行量化,决不能说“差不多”。“数据包”的使用,是我们质量管理中的一项创新。对于任何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过程,到最终性能都进行一系列实验,获得的数据全部储存下来,从而实现100%可追溯。只有量化了每个细节,才能做到整个系统100%可靠。飞船系统研制的全国大协作中,直接间接参与的有30万人。所有人的工作数据,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拿出来。</p><p>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按照岗位职责、照规章办事。实践中,我们推行了“表格化管理”,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用表格进行明确。一旦出了问题,必须“归零”。不仅要技术归零,也要管理归零。</p><p> 从航天科技集团层面来看,抓质量和可靠性的方法有集智攻关、推广最佳实践、在更大平台探索规律以及加强把关等,从而为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了强大支撑。</p><p> <strong>航天人才团队向着国际一流迈进</strong></p><p> 记者:载人航天任务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一批批人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年轻人才的成长非常迅速。在培养人才方面,航天系统有没有“速成”的办法?</p><p> 袁家军:人才队伍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带出来的,不会自动出现。带队伍本身也是有规律的,航天人才培养可以总结为五句话——</p><p> 一是工程实践培养骨干。比如说,一下子分来了2000名大学生,他们之间3年之后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同。谁在工程实践第一线得到了锻炼,谁的能力就会迅速提高。所以,我们现在的主任设计师一类的人才,都是在工程一线成长起来的,都属于型号任务的“主力部队”。</p><p> 二是长期积累培养专才。必须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吃透一个专业,掌握一个专业最核心的内容,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p><p> 三是一专多能培养将才。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多能,因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各型号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都是一专多能型人才,他们都是通过大工程锻炼培养出来的。</p><p> 四是艰苦砺炼培养帅才。实现重大技术跨越,必然包含无数挫折和汗水。航天帅才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这需要在艰难困苦中砺炼而成。</p><p> 五是重德修身成就大家。这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大家的思维特征、专业跨度、管理维度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最重要的是崇高品德的养成。</p><p> 记者:人才的培养与国家航天成就的取得密切相关。对于此次交会对接任务和下一步更大规模的载人航天任务,我们准备好了吗?</p><p> 袁家军: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一流的航天人才团队,现在正向这个目标快速迈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等一批领军性人才的涌现,都是在挫折和考验中磨练出来的。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骄傲。特别是与国际同行交流时,我会由衷地觉得我们的团队“很厉害”。</p><p> 国家信任航天、支持航天,给我们非常多的任务,这是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这代人难得的机遇。今年,我们将进行25颗卫星、20枚火箭的发射,居世界第二位,这令许多国家的同行感到羡慕。有这么多的任务,也就意味着有这么多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我们将会获得无数的经验、信息和最佳实践来丰富自己。</p><p> 我国第一次搞对接,就全程实况转播,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如果说航天人要学会用放大镜看问题、检查自己的工作,那么,这次交会对接就是全国人民、全世界拿放大镜检查我们工作。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当然也存在风险,但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对我们来说,不管外界如何评论,我们都要把工作做到极致。</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