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空间站将使载人航天进入应用时代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537
0
2016-11-22 17:50:21
纵览2011年,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可谓是全年科技事件中的“翘楚”,中国也离自己的空间站更近了一步。目前,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展如何?空间站的建设将会给我国科技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革命性”影响?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空间站系统论证专家杨宏。<p> <strong>交会对接成功——</strong></p><p> <strong>奠定空间站建设技术基础</strong></p><p> 自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交会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成功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之后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术。</p><p> 为了有效开发太空资源,就需要建设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空间站是科学家、航天员和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为了确保空间站稳定运营,就需要解决人员往返运输和货物补给问题。“空间站的建设,必须要有交会对接技术予以保障。此次对接成功,为我们‘向空间进军’增加了信心。”杨宏表示。</p><p> 随着我国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中国实验室什么时候能够搬到太空中去,成为了航天人一个新的憧憬。</p><p> 目前,空间站建设正在进行立项综合论证。自2010年9月25日空间站建设立项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迅速组建了空间站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任务规划、任务需求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等顶层设计工作。</p><p>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点高、难度大,我们将充分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优选,让空间站从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航天的自主创新。”杨宏告诉记者。</p><p> 空间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技术难度和工程组织难度是空前的。“举例来说,以前我们发射的大多是单一的航天器,而空间站则是一个由多个飞行器组成的巨型组合体,这对于各系统的性能以及耦合等技术的攻克,都是不小的挑战。此外,空间站要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提供‘宜居环境’,这也是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p><p> <strong>空间站建设目的——</strong></p><p> <strong>服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strong></p><p>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空间站主要舱段将使用新一代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因此质量限制大为放宽。</p><p> 按照预期设计,空间站将由1个20吨级核心舱和2个20吨级试验舱组成,总发射重量超过60吨。空间站核心舱近20米、最大直径4米左右,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舱的节点舱段拥有5个对接口,用于对接实验舱和载人飞船,是空间站的联系枢纽,另外资源舱尾部还有一个对接口,用于对接货运飞船。两个实验舱是开展空间实验的主要场所,可供航天员临时生活。</p><p> 对于百姓而言,“空间站”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它究竟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百姓生活有哪些关联?</p><p>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其承载的6个实验室都将运用当代最先进的试验手段进行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美国已打算通过国际空间站的部分的商业化,争取每年收益9亿美元。如何充分挖掘科技潜力,已经成为各国新的“角力场”。</p><p> 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是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带动工程进步”为目标,如何充分挖掘空间站的科技潜力,成为了工程设计团队考虑的重点。</p><p>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行的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力地带动了力学、天文学、
地球
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空间站的运营,将能为这些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平台。”杨宏举了太空育种的例子:“以往我们都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实施太空育种,今后,我们就能在空间站长期进行太空育种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p><p> 杨宏表示,按照规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而那时也正是国际空间站退役时期。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空间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可为国际航天同行提供研究平台,在国际航天界谱写一段新的“合作佳话”。(黄希)</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