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月亮城里的探月故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338
0
2016-11-22 18:29:59
<p align="center"><strong>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align="center"> </p><p> <strong>编者按:</strong>11月的西昌,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朗星稀。此时,<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发射在即,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如往昔的平静,只有门口三五合影的人群与新增的安检处似乎在暗示着进出的人们,这里即将不平静。在这与往日无异的平静背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发射试验队和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试验队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着,默默地书写“玉兔”登月的地面故事。</p><p> <strong>再见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strong></p><p> 11月21日清晨,记者跟随试验队员登上发射塔架的8层,再过一会,试验队将进行长三乙改进型火箭整流罩合罩。</p><p> 穿过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逼仄通道,爬过一段斜梯与直梯以后,抬头便看见端坐在火箭特制支架上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只见着陆器身披一袭“金衣”,光艳照人,身上贴着五星红旗,“四条腿”从支架上悬下,仿佛跃跃欲试的出征大将,而安静“停留”在着陆器上的巡视器则“一身银甲”,在着陆器面前略显娇小。</p><p> 随着现场调度一声“开始起吊”,长三乙火箭发射试验队开始为整流罩合罩。</p><p> 半个整流罩被发射塔架顶端的天车吊起离地数十厘米,然后缓缓地向火箭移动。为保持整流罩平稳,3名队员用绳子拉着整流罩,另有五六名队员蹲下扶着整流罩的下沿。为了确保整流罩精准地落在火箭的卡槽上,吊装过程中,一名队员需要蹲在整流罩下方进行观察。由于空间狭小,身体移动不便,他以一个极其别扭的姿势不断后仰着观察整流罩内壁和火箭的接口,同时指挥着整流罩和火箭“对接”。</p><p> 整流罩与探测器之间最近的距离只有约20厘米,而整流罩吊装时与塔架的距离也不过1米左右,此时,稍有不慎,整流罩即有可能碰到探测器。</p><p> 合罩时,<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两总”围站在火箭的周围,目不转睛地盯着整流罩与探测器,而火箭专家贺祖明等则在观察室“居高临下”地盯着。他们的目光从未从整流罩、探测器身上离开过。随着整流罩的逐渐合拢,<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总设计师孙泽洲和副总设计师张熇各站一边,透过整流罩之间的缝隙紧紧盯着整流罩和探测器,不断变换着身体的姿势,以便寻找最佳观察角度。</p><p> 经过1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整流罩完成合罩。正当大家准备撤离时,忽然听见<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副总指挥谭梅说:“你怎么了?”循着声音望去,张熇此时正在一个角落,背对着人群擦拭着眼睛。</p><p> 叶培建院士曾经在嫦娥二号发射前说过:“真觉得像送女儿出嫁,心里挺难受的。”在嫦三即将“远嫁”的时候,张熇“百感交集”,虽然6年前就知嫦三的目的地是月球,但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还是依依不舍,当然还饱含着期待:希望嫦三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p><p> <strong>辛苦 只为那弯明月</strong></p><p> 当记者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嫦三已经安放在了长三乙上,连轴转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而在此之前探测器发射试验队与火箭发射试验队都经历了一段高密度加班的时光。</p><p> 发射场的工作,是在每天早上8点开始的,但这只能作为了解发射场工作的一个参考。在发射场,通宵加班已是家常便饭,不少试验队员告诉记者,披星戴月返回住所时,看着那“珠圆玉润”般的月亮,成为他们慰藉辛劳的“一剂偏方”。</p><p> 从9月1日第一批嫦三发射试验队员启程奔赴西昌开始,来自北京、西安、上海等地的试验队员陆续汇集发射中心,开始了紧张的发射前准备工作。</p><p> 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探测器发射试验队很快搭建了月球低重力模拟大型工装、着陆器
太阳
翼零重力展开架,开展了巡视器桅杆太阳翼低重力展开工组组装调试、地面综合测试设备展开联调、地面设备的计量复查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嫦三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就相当于两颗卫星,负责总装的刘师傅介绍,仅着陆器的总装工作量就相当于普通卫星的3倍~5倍。</p><p> 在发射场,许多工作一旦开始,就要连续几十个小时不能停顿。对着陆器推进分系统进行检漏充气和放气,都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按进度节点完成任务,来自六院的试验队员们两班倒,24小时轮班上岗。</p><p> 在两器联合全任务模飞测试中,探测器需要连续进行24小时加电测试。为此,试验队员们分工合作,一口气奋战了4个昼夜。</p><p> 着陆器太阳翼是可重复展收的,要通过多次展收为探测器在轨正常运行和落月可靠工作提供能源保障。这种设计给试验装配和测试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试验队制定方案,进行了60个小时不间断测试,顺利完成了太阳翼与着陆器的对接装配工作,并通过了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性能验证试验。</p><p> 就在嫦三在发射场进行紧张测试的时候,一列专列将长三乙运到了发射中心。近年来,长三甲系列火箭从进场到发射一直保持在24天左右,考虑到此次任务的特殊意义,也为了将发射场工作做得更加细致,长三乙比往常提前了数天进入发射场。</p><p> 一进发射场,火箭发射试验队就开展了发射工位的设备检查工作。为了保证成功将嫦三送入预定轨道,长三乙采用了多项新技术,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更改。同时,火箭的各项检测都是严上加严。姜杰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在研制生产过程中,都是按照“首飞箭”的标准来执行的。</p><p> 火箭不发射,预案不结束。11月27日,即便长三乙火箭发射在即,北京还在进行着火箭加注后停放24小时的试验,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这一切都是为了把手上的工作做得再细一些。</p><p> 不管嫦三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长三乙火箭发射试验队都要求以平常心,实现用户提出的特殊需求和常规需求,精确地将嫦三送入预定轨道。</p><p> <strong>一次成功 弥补所有心酸</strong></p><p> 1996年,在一次会议上,听到航天老专家褚桂柏老师介绍月球探测的时候,正在从事资源卫星研究的孙泽洲震撼之余的感受是,“这离自己太遥远了”。然而人生的奇妙就在于这种不可预见。11年后,孙泽洲以副总设计师的身份,让嫦娥一号成为我国首颗绕月卫星。而从参与<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开始,孙泽洲“看月亮的心情就不一样了”。</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两总”中有三位女性,被称为“花熇梅”组合,除了张熇与谭梅以外,“花”说的就是肩挑副总指挥与副总设计师双职的张玉花。张玉花对月球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既与她儿时爱好读书培养的对月亮美好的情愫有关,也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直到18岁读大学之前,她的名字都叫张秋月,这是因为她的阴历生日刚好是中秋节。按照浙江老家的说法,阴历八月十五出生的女孩是有福的。在张玉花看来,能够从事<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就是一种福气。</p><p> 从嫦娥一号到<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岑拯一直都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总指挥。在第三次总检查的间隙,记者在展开塔架的长三乙前采访了岑拯。</p><p> 伴随着<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一路走来,岑拯表示“很自豪”,他喜欢把“高大威猛”的火箭称为“兄弟”。从嫦娥一号使用的长三甲火箭,嫦娥二号使用的长三丙火箭,再到“嫦三”使用的长三乙,<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开展以来,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兄弟”依次护送嫦娥“三姐妹”,岑拯称“效率还挺高”。</p><p> 6年前,当六院801所的小钟被安排转岗到“嫦三”任务上时,领导说过一段让她至今难以忘怀的话:“这个机会你要好好珍惜,你要好好地跟着嫦三一起成长。”在这6年中,这句话不仅一直鞭策着这位负责质量的姑娘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鞭策着她严格把控着经手的每一个产品。和小钟一样,研制人员在参加<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收获了成长。</p><p> 无论是对探测器发射试验队而言,还是对火箭试验队而言,“<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发射意义重大”成为他们严慎细实工作的不竭动力,在很多试验队员看来,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是一种荣幸。</p><p> 颜师傅在发动机工艺的岗位上已工作了16年,她说:“想着洒有自己汗水和泪水的物体降落在一个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地方,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p><p> 也许张玉花的这句话能够代表所有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航天人的心声:“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像航天这样,你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一个成功就可以补偿你所有的心酸。”(陈龙 文 宿东 张卫华 摄影)</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