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飞 雪 连 天 擎 北 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379
0
2016-11-22 19:27:17
<p> [导读] 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北斗全球系统导航卫星。如今,无数“飞雪”已连天。</p><p> 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北斗全球系统导航卫星。</p><p> 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全面启动,2003年北斗一号建成,2012年底北斗二号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一个名字:王飞雪——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中心主任、教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30年,王飞雪投身北斗事业20年,和团队一起攻克一系列北斗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用智慧与担当,托举“中国北斗”遨游苍穹!</p><p> 逐鹿前沿不辱使命</p><p> 王飞雪是1988年高中毕业的。当时,他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北京大学,而他最终选择了向往已久的国防科大。他以全院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中国科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国防科大也挽留他留校深造。王飞雪选择了后者。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他选择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p><p> 1995年,推进中的北斗导航系统遇到了瓶颈——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技术国内专家10年攻关未成。</p><p> 一直高度关注国际定位导航技术发展的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知道此事,当晚彻夜未眠。他把以前掌握的资料和这次实验数据研究对比,另辟蹊径,从数学理论上寻找解决办法。</p><p> 连续几个通宵,反复推理论证,他把结果摆到时任系主任庄钊文教授案头。</p><p> 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控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的高度关注,专门组织专家开会论证。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旁征博引,回答质疑,得到与会代表充分肯定。</p><p> “王飞雪”的名字,在北斗业内声名鹊起。那一年,他才24岁,正攻读博士学位。从那时起,王飞雪正式踏上北斗导航定位的逐梦之旅。</p><p> 他和同学雍少为、欧钢从北京抱回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及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借,开始了伟大的科研探险。</p><p>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那一刻,业内20多位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时间、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未能解决的瓶颈,竟然3年内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解决了!</p><p>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王飞雪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p><p> 在庄钊文教授指导下,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理论最优值。</p><p> 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p><p>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王飞雪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p><p> 登峰险路追求卓越</p><p> “报告!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p><p> “启动紧急预案!”</p><p> “报告!指令无效!”</p><p> 一瞬间,指挥大厅一片寂静。这是2007年底我国第二代导航卫星运行中发生的一幕。</p><p> 怎么办?如果不在3个月内解决问题,不但下一颗星不能发射,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也将无限期推迟。</p><p> 情况十分危急!只有“躲”和“抗”两种解决方案。“躲”,国家要遭受数十亿损失;而“抗”还是未知。</p><p> “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抗体’!”王飞雪毫不犹豫立下军令状。</p><p> 在那个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飞雪他们胸怀一团火,玩命一般与时间赛跑。困了就用自来水冲下头,饿了就啃口干面,吃住都在实验室,连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不到3个月,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横空出世!</p><p> 在验收评审会上,平时不苟言笑的王飞雪难得诙谐地说,我们利用剩余时间还做了修正航天指标数据的副产品。</p><p> 2009年,由欧洲航空航天局专家领衔的代表团飞抵北京,代表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要求与北斗系统展开争议已久的频率谈判。</p><p> 这是一次电磁领土的争夺。</p><p> “领土不容寸失!”王飞雪带领导航中心研究小组从技术支撑到国际通行规则等各个方面不停地修炼。</p><p> 就在前不久,从捷克布拉格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欧盟代表团接受了中国提出的频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中欧卫星导航系统长达8年之久的拉锯战握手言和。</p><p> 王飞雪和团队先后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监测接收机、精密测距码模块及注入系统、主控站测量及通信系统、RDSS业务信号收发分系统、时间同步注入站、星载上行测距终端等地面设备。在最近一次针对实用商业化全球系统卫星导航信号模拟源功能测试中,他们研制的产品以95分的高分雄居榜首。</p><p> 今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导航论坛上,俄罗斯导航产业界在探讨全球4大导航系统发展水平时,一致把中国北斗排在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利略之前。内心无比激动的王飞雪回国后对前来迎接的同事说:“下个目标就是拿第一!”</p><p> 细微之处正品修行</p><p> 王飞雪常说:科技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敢于成为弄潮儿,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p><p>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与之擦肩而过时,总是亲热地称呼“王博”而不是“主任”。</p><p> 王飞雪给我们讲述了陈芳允、孙家栋等大师对他关心和帮带的故事,“他们对国家忠诚负责的精神、对科学平等谦虚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是我一生取之不竭的动力。”</p><p> 2005年,王飞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飞雪把这笔研究经费交给团队统一使用。此后不论团队如何发展壮大,项目如何增加,成员更换了多少茬,大家都能做到把有限经费花到“刀刃”上。</p><p> “关心他人、苛刻自己”是大家对王飞雪的最深印象。一次项目申报,大家连续十几天加班至半夜2点。看到大家疲惫的样子,王飞雪劝大家马上去休息。团队成员李鹏鹏凌晨4点起床上厕所,却发现主任的灯还在亮着。原来,王飞雪把大家劝了回去,自己却一个人留下来彻夜修改文档。就这样,利用别人休息时间,10天内他修改了10多个项目3000多页。</p><p> 2012年,北斗团队十年一剑后首次报奖,王飞雪和团队骨干研究决定,多给贡献突出的年轻人创造机会。上级机关专门通知,他和另外几名专家每人可在两个项目中报奖,可最终他们几位每人只报了一项。</p><p> 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出差用的旅行箱,和一张休息用的行军床。出差乘坐的火车就是他的办公室,科研工作的试验场就是他的家。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有一半时间奔波在试验场。有一次攻关,连续3天没有合眼,晕倒在出差途中。他在信息高地上导航人生,影响和感召着一茬茬年轻的“北斗人”。2013年底,他和团队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p><p> 如今,无数“飞雪”已连天。在问天求索之路上,他和他们,用忠诚智慧和火热青春,把北斗横亘浩瀚星空!</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