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测控专家李恒年:新一代太空“牧星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168
0
2016-11-22 19:39:55
<p> 上世纪60年代,以“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奠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飞临祖国各地上空的准确时间,都来自于陈芳允主持建立的卫星测控网。</p><p> 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接力领衔我国航天测控事业,他主持开发的精密定轨系统,首次获得准确的卫星轨道数据——没有这些数据,就无法定位卫星的飞行轨道和位置,无法对卫星进行有效控制,卫星的应用价值,也就只能停留在“东方红一号”的发展阶段。</p><p> 今天,驻陕某基地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再次把我国航天器轨道与姿态控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茫茫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卫星、飞船,被他用无形之手灵巧驾驭,翩然起舞。以李恒年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专家,也因此被誉为新一代太空“牧星人”。</p><p align="center">
</p><p> <strong>他的灵魂似火——</strong></p><p> 为挚爱的航天事业熊熊燃烧</p><p> 1992年,25岁的李恒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基地技术部。那段日子,澳星发射连续失利的阴霾尚未散去,中国航天亟待奋起。能够投身事关国家尊严的航天伟业,让李恒年感到如鱼得水,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p><p> 从最基础的测控数据处理,到研究提出航天测控最优估计方法;从卫星机动轨道确定,到航天器姿态控制;从多星共位控制,到星座编队稳定性设计;从神舟飞船返回落点预报,到北斗星座部署与控制……李恒年的人生轨道同航天轨道紧紧连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p><p> 投身航天测控事业20多年来,他先后攻克7项航天器轨道与姿态控制技术难题,发表5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4部专著,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从一名毛头小伙,成长为国内知名的航天动力学专家。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他却从未离开过科研一线,从未谋求过一官半职,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p><p> 提起这些,李恒年却毫不在意。他说:“在辛苦工作中得到的收获,比那些东西更值得追求。”这话在他的同事侯重远博士听来,总觉得特别耳熟。</p><p> 2012年,李恒年用英文写就的专著《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Collocation》(《
地球
静止卫星共位》)一书,得到原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被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约请出版。</p><p> 在那部几经删改的英文手稿扉页上,侯博士看到了李恒年写下的一行字:“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侯博士后来才知道,这是作家路遥躺在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的一句话。路遥用10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一部经典,用随笔祭奠那10年的艰苦岁月。李恒年抄下这句话,是自勉,还是自况,不得而知。</p><p> 这些年,李恒年名声在外。他获得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让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青眼有加,不少单位向他抛来“橄榄枝”,有的单位甚至承诺,只要加盟,就提供一套别墅。</p><p> 李恒年家在甘肃永昌,家境很不好,年迈的父母先后罹患重病,一直想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却又没有条件。朋友们劝他考虑考虑另择高枝,李恒年却丝毫不为所动,一概婉言谢绝。</p><p> 有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李恒年说,“想挣钱的话,我就不会跑来搞卫星。和老一辈航天人相比,我们赶上了航天事业大发展,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找到人生价值,给再多钱我也不换!”</p><p> “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的这首言志诗,正是李恒年这样一代代太空“牧星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写照。</p><p> <strong>他的本事像刀——</strong></p><p> 让一道道测控难题迎刃而解</p><p> 探索太空,源自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然而,当人类如今相继走进太空,这里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环绕赤道上空、距地面约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就是各国“斗法”的一个重要舞台。</p><p> 1945年,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最早设计了这条轨道。由于卫星在这条轨道上相对地球静止不动,因此,可以做为地球上任意两地无线电通信的中转平台。随着人类航天的发展,这条360度的圆弧显得越来越拥挤。因为,就算按照正负0.1度分划,赤道上空也只有1800个卫星“轨位”。而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注册的静止轨道卫星已经超过了2300颗。</p><p> 这就意味着,掌握双星或多星共位控制技术,成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控制的新课题。</p><p> 李恒年把这一课题选定为攻关方向。他主持创立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不仅提高了静止卫星控制精度,而且延长了实施轨道控制周期;不仅设计提出了我国卫星双星共位方案,而且顺利解决了中美双星共位、中日俄三星共位控制问题。</p><p> 2007年初,我国一颗北斗卫星发射在即,日本、俄罗斯各有1颗卫星抢先占据了“北斗”预定的组网轨位。</p><p> 国家测绘局邀请李恒年等航天专家,代表中国同日本、俄罗斯两国代表团展开谈判。由于担心3颗卫星共位产生碰撞危险和电磁干扰,日、俄两国坚决不同意中国卫星挤进来。</p><p> 经过周密准备和艰苦谈判,李恒年设计提出的卫星共位控制方案,最终得到了两国专家认可。截至目前,3个国家的卫星已在同一轨位上安全运行8年多,为世界航天和平发展树立了典范。</p><p> 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加速推进,卫星组网面临的难题日益凸显。李恒年提出了“卫星编队构型捕获控制方法”、“北斗导航星座构型维持控制”等一系列卫星编队、星座构型优化设计与控制方法,为北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p><p> 在多年的航天测控工程任务实践中,李恒年不仅解决了众多棘手问题,而且注重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先后撰写出版了《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与共位控制技术》《航天测控最优估计方法》《卫星机动轨道确定》《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Collocation》等4部专著。</p><p> 由他领衔的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和承担国家“863”“973”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带领团队3次参加国际轨道设计竞赛,与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欧空局(ESA)等世界顶尖团队同台竞技,屡获佳绩,在国际航天界树立了中国航天的品牌和声望。</p><p> <strong>他的血性如山——</strong></p><p> 在一次次考验面前岿然屹立</p><p> 李恒年领衔组织的一次次卫星异常情况处置,虽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让人感受到太空“牧星人”的责任担当。</p><p> 2006年11月,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遥测数据显示,卫星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
太阳
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的信号反馈。</p><p> 卫星研制部门和航天测控战线的专家紧急会商。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卫星姿态,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使卫星停止翻滚,转入正常运行姿态。否则,造价数十亿元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p><p> 李恒年带领团队挺身而出。经过持续20多天的仿真分析,他们终于掌握了卫星翻滚的运动规律和太阳帆板供电的周期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供电时间段。按照他们的建议,远望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69天的太空营救,终获全胜。</p><p> 2007年2月,一颗北斗卫星发射不久,信号突然消失,随后连续17天与地面失去联系。李恒年再次受命出征,带领科技人员直面重重挑战,破解一个个难题,最终使卫星“起死回生”,为国家经济和航天事业挽回巨大损失。</p><p> 李恒年说:“科研工作者的血性,常常体现为挑战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p><p> 他出生在甘肃永昌县一个偏僻牧场,村镇中学连英语课都不开,直到学校合并,他到县城高中读高二,才第一次捧起英语课本,上大学期间,英语还曾“挂过科”。然而,凭着一股翻烂字典誓不休的韧劲和苦功夫,他硬是掌握了数万个航天专业英语词汇,不仅能阅读英文资料、与外国同行交流,还写出了英文专著、代表中国走上了谈判桌。</p><p> 李恒年常对青年科技人员讲,“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几个问题始终占据着你的头脑,很难有多少成就。”关于卫星机动轨道确定问题研究,他用时20年,每5年一个阶段性成果,每前进一步都是一次自我否定、凤凰涅槃,直到2012年出版专著《卫星机动轨道确定》时,他仍然感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p><p> 近年来,李恒年主持开展了“数字卫星”课题研究。这是一项世界前沿课题,怎样用数字来描述和表现一颗卫星,为每颗在轨运行的卫星建立档案,从而实现故障诊断甚至寿命预测,跨越了数学、力学、控制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难度可想而知。针对太空碎片越来越多的严峻形势,他还提出了设计一种新型航天器的构想,这个航天器能吞噬太空碎片,还能将其转化为能量,供自己循环使用……</p><p> 对这些类似天方夜谈的幻想,李恒年看得很重。他说“过去的幻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p><p> <strong>他的品德若水——</strong></p><p> 以博大的胸怀赢得团队发展</p><p>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2000多年前的哲人智慧。在李恒年看来,“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航天事业,更需要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为事业常青打造坚强的人才梯队。</p><p> 李恒年正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四处访贤问能,看到有本事的年轻人就像遇到了宝贝,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上遇到好苗子,也会动员人家加入测控大军。</p><p> 人才招入麾下之后,他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帮助确定研究方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p><p> 青年科技人员姜宇,痴迷于地外小行星探测。李恒年积极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自己承担起本应由姜宇负责的工作。</p><p> 博士李勇有段时间对确立的科研方向有些彷徨,李恒年勉励他“只管付出,莫问前程。就像村里的农民种地,不管丰年灾年,都会认认真真撒下每颗种子、收获每粒粮食。”</p><p> 有人笑话他,招来一帮年轻人,自己这个师傅越干越累。李恒年却坚信,只要有人才,总能转化为科研实力。火候到了,单位会受益,航天事业也会受益。</p><p> 并肩奋战了十几年,提起李恒年,青年科技专家张智斌总是由衷地敬佩,“李Sir身上总是满满的正能量,他遇事从容自信,乐观的心态常能鼓舞身边人”。</p><p> “李Sir”这个中西合璧的称号,是李恒年所在科研团队自发叫响的,既饱含着尊重,又充满了亲切和俏皮。</p><p> “李Sir”总是发自内心地感恩时代、感恩生活。别人看到的苦难磨砺,在他眼里都是好玩的难忘经历:</p><p> 他从甘肃中部贫困的农村牧场走来,饿着肚子考上了兰州大学。1989年大学毕业,家里再也负担不起研究生学费。听说国防科技大学不收学费,他主动放弃了心仪的清华,考取了国防科大。赶到长沙时,他身上只有一套单衣裤和几块零用钱,连买蚊帐的钱都没有,被长沙的蚊子叮了满头包。</p><p> 研究生毕业那年,基地技术部总工程师巫致中应邀到国防科技大学作报告。巫总言之凿凿:我们测控中心对门是西安交大,隔壁是兴庆公园,学术环境、自然环境都“美的很”。李恒年满怀憧憬来到西安,在兴庆公园下了公交车,扛着铺盖卷走了6站地,才来到“隔壁”的测控中心。</p><p> 在李恒年看来,没有儿时吃过的苦,他就练不出刻苦攻关的韧劲;没有巫总美丽的谎言,他就进不了航天的大门;没有当年老一辈科学家的提携帮带,他不可能在航天路上走得这么远……</p><p> 尽管整天与抽象的公式、枯燥的数据为伴,但李恒年却始终倡导“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他看来,科研工作虽然需要清苦、刻苦,但不是一味苦撑、苦熬。他常说:“数字和程序就像朋友,有它们陪伴,疲惫和清苦都是点缀。”</p><p> 为了让团队成员“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5年前,他在宇航动力学(ADL)国家重点实验室倡仪成立了“ADL自行车队”,闲暇之余,就在西安周边的秦岭七十二峪展开长途骑行、冲锋问顶。</p><p> 他勉励大家,“骑行登顶好比攀登科研高峰,无论山高路长、任重关险,都要沉着冷静、攻坚克难。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就要一直在路上、永远有激情、始终想冲锋。”</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