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346
0
2016-11-22 19:47:42
<p> 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疆界,满足人类对太空、宇宙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且将极大地提升人类的技术能力,创造全新的商业机会和产业市场。</p><p>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蓝海。从2007年开始,在奥巴马政府的大力倡导下,NASA开始自我革命,逐步退出具有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的航天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有实力的民营航天企业。未来,NASA将逐步退出低轨道商业航天发射和运营市场,专注于引领月球和
火星
等太空探索前沿领域。</p><p> 以此为契机,世界商业航天开始蓬勃发展,全球太空产业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从2010年的2616亿美金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持有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开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布兰登拥有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正在努力为普通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立的蓝源公司(Blue Origin)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低轨道飞船,以降低载人航天的成本。更多私人企业已经成功进入这一市场,占据了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p><p> 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这一年,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p><p> 2015年9月,经财政部批准,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四维商遥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以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按照计划,将于2016年年底前进行首次发射,2022年左右建成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p><p> 10月7日,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技术上,吉林一号贯彻了“星即是载,载即是星”的理念,突破了每颗卫星必须依托一个平台的传统思路。在运营机制上,吉林一号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长光卫星公司,按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供应商的市场定位进行卫星研制和商业化运营。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光学设备研发方面的雄厚积累,吉林一号获得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辨率达0.72米,数据质量已经可以媲美快鸟2号。而且,吉林一号的雄心显然不限于此,根据吉林省微小卫星规划,他们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138颗卫星,努力成为世界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供应商。</p><p>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专项)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开启了我国民用航天遥感的先河,去年发射的高分二号图像分辨率达亚米级,图像质量获得广泛认可。但高分专项在面向行业用户的遥感数据分发和应用推广方面不够积极。因此,未来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使高分专项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要么做商业航天做不了的事情,要么做的比他们更好。特别是应在市场亲和度和应用领域方面寻求突破。</p><p> 10月30日,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暨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同一天在武汉举行。一南一北的两个论坛,关于卫星、技术、资本、商业、市场的思想和观点正在交汇。论坛上传出的声音,预示着商业航天将在中国快速发展。</p><p> 虽然从技术角度分析,随着卫星部组件、运载等技术逐渐成熟,小卫星研发制造门槛已经显著降低,发射卫星已经成为平常事,卫星性能明显提升。但与国外商业航天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较,国内无论是航天领域的传统老大,还是刚进入航天队伍不久的中科院小卫星中心、长春光机所、清华大学等新机构,都还只是商业航天领域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要实现商业化航天,卫星成功发射只是事业的起点,要实现卫星星座组网、高效运营,挖掘潜在用户,发挥市场潜力并创造商业价值,后面的道路更长、更艰难、更无迹可寻。这方面国外有些小卫星公司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短短三年发射了70颗卫星,如果按照传统的航天测控和图像生产的工作流程,需要长期而庞大的地面支持和后续数据处理工作量。为此,Planet labs、Skybox等小卫星公司开发了高效运控网络和自动化数据生产流程,卫星在轨工作方式也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市场推广方面,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适合普通大众参与的遥感数据开发平台。</p><p> 在传统航天企业之外,互联网领域的BAT们绝不会无视航天这块大蛋糕。腾讯的马化腾是一位太空迷,很早就设立了腾讯太空频道;百度的李彦宏在去年两会上就提案建议,要求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箭、卫星发射等航天领域,以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拥有雄厚资本的阿里巴巴和梦想家马云据传正在与各方积极接洽,利用资本的力量收购相关企业,以期切入航天领域。</p><p align="center">
</p><p> 吉林一号拍摄的阿布扎比机场</p><p> 对于期待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外部企业而言,虽然前景诱人,但这片陌生海域荆棘遍地,只有找准切入点,找到潜在的发力点,才有发展壮大的希望。例如,我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除了开展科学研究之外,未来也会有大量的商业搭载机会。北斗导航系统在测绘、交通、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有大量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发掘。</p><p> 怎样才能推动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在政府管理上,针对商业航天这一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及时高效地修订卫星发射、数据分发、市场准入等政策。要致力于打开商业航天发展的外部生态链,让民企进入航天上下游领域,参与公平竞争,使他们围绕航天生存。封闭没有出路,传统航天业的大佬们,在商业航天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千万不能关起门来,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唯有因势利导,在开放中求发展。通过引入外部力量,为传统航天企业带来新思想、新模式,这些既竞争又合作的外部力量,无疑可以促进航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相信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规则的制定权,保持核心竞争力,传统航天企业仍可以长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p><p> 商业航天的发展,将构建起从飞天梦想到市场价值的完整链条,让中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