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侯晓:给固体火箭造“心脏”的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437
0
2016-11-22 19:55:30
<p align="center">
</p><p> 央广网西安12月8日消息 侯晓——我国培养的第一名固体发动机专业的工学博士,是中国固体推进技术的新一代领军人,国家重点型号副总设计师和发动机总设计师。负责研制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国防装备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国家关键新型原材料研制与应用研究,为实现关键材料自主保障、打破国外封锁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 1990年,风华正茂的侯晓作为中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的博士,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有“全国第一”的头衔戴在头上,他有很多的工作机会可选择。但他毅然舍弃了繁华的都市,舍弃了令人称羡的高薪,沿着前人的足迹,来到位置偏僻、条件艰苦,仍地处西安三线的航天四院,选择了科技兴国、以武御侮的航天固体事业,选择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而且一干就是25年。</p><p> 41所是侯晓走入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从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到民品市场的艰难摸索,从喷管设计研究到质量管理,信奉干什么就要像一回事的侯晓,凭着自身广博的学识和善学肯钻的作风,每到一岗位,都能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做得扎实而又出色。</p><p> 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加之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侯晓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1997年,侯晓被任命为41所副所长。他以前瞻性的目光和思路,制订了三年攻关计划,并加以组织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样,在超前思路引领下,他还组织开展了多个型号的关键技术论证和预先研究工作。以后的实践证明,前期的论证和预研为固体技术的持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p><p> 1999年底,面对新型号的上马,侯晓调任型号副总设计师兼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身为总师的侯晓即刻开始忘我地工作。他从设计源头抓起,拟定、审核研制大纲,参与重大技术决策,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和大型地面试验的现场,解决研制、生产、试验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产品验收、复查、归零,创造了新型发动机设计一次正确,首发试验成功、发发成功的奇迹。</p><p> 侯晓注重团队建设,在他的带领下,依托固体发动机专项研究,加强并成立了药柱结构完整性、复合材料壳体、喷管热结构、发动机流场等专业团队,制定了研究方向和实施途径,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设计水平与计算分析能力。</p><p> 1999年侯晓担任某新型发动机总设计师,该发动机是当时国内首个尺寸最大、性能最高的高能发动机,在这个发动机上采用了许多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为了保证我国自主新研制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应用于固体发动机,科研人员既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能,同时又需解决由于推进剂变化所带来的系列相关问题。在困难面前,侯晓沉着稳定,科学求实,带领研制队伍,集智攻关,经过大量试验及艰苦努力,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彻底解决了问题。</p><p>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2001年4月的一天傍晚,某新型发动机与伺服系统联合冷试。当时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喷管技术,难度较大。试验时,摆动部件突然发生漏气,试验被迫中止。在试验现场众多来宾面前,这一失利使身为总师的侯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立即组织了一批设计、工艺和试验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整整两个月时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大家一起探索多种方案,大胆决定采用新型黏结剂、新成型工装、新的成型工艺,经过几十件产品疲劳摆动试验,终于攻克了难题,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试制了20多件产品,进行了在最恶劣条件下的摆动试验。</p><p> 侯晓喜欢“新方向”和“新技术”,他说没有“新”就没有科学的生命力。新型发动机由于发射环境变化,对产品密封、载荷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且在国内属首次研制,无技术经验可借鉴。侯晓带领设计师系统制定新的设计方案,并采取措施,一个方案不行就上另一个方案,为解决密封问题,他们在模拟壳体上反复试验了几十台,终于突破了这项技术难题。</p><p> 2007年,某重点新型号发动机进入工程研制,在论证摆动喷管热防护方案时提出两个方案,第一是采用过去型号已有的方案,这样没有研制的技术风险;第二是采用新方案,以解决长期存在的隐患,但这种方案还未进行过任何热试验,存在技术风险。大家争论非常激烈。侯晓认真听取意见,分析了新旧方案的优缺点,指出了新方案的可行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并大胆“拍板”采用新方案,并布置了研制工作。通过两年的研制,新方案成功应用于型号发动机,困扰固体发动机几十年的长期隐患得以彻底解决。</p><p> 探索外太空是人类一直追求的前沿,1992年,国家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发射是航天员登上天梯的重要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解决火箭发射故障逃逸救生技术,成为一项受到世界关注的难题。作为重要的关键环节,载人航天逃逸技术更是受到国外的重重封锁。从1992年开始,四院科研人员担起了逃逸固体发动机的研制重任,中国首个逃逸塔成功挑战零高度逃逸试验,引来了外国同行的称赞。</p><p> 接过航天四院前辈的接力棒,侯晓继续挑战着技术的极限。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中,他带领团队,对逃逸固体发动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工作,特别在对发动机关键部件材料改进中,大胆使用了新材料,经过一系列改进和反复试验验证,性能完全满足要求。</p><p> “技术全面量化”是侯晓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推行的一种新方法,所有的关键环节都可以追溯,产品质量可以全面受控。侯晓要求研制人员高度关注生产全过程中的细节和变化趋势,不放过任何问题苗头,确保产品不带任何隐患和问题参加飞行发射任务。从‘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已经伴随着长征二号F火箭完成了多次完美飞翔,其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下一步我们还要做更好的发动机,比肩美、俄等航天强国,侯晓对未来技术发展信心十足。</p><p> 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是固体动力技术在宇航领域中的应用典范,面对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以及国民经济和空间技术的需要,发展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及深空探测大型固体助推火箭迫在眉睫,侯晓和四院科研人员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水平,拓展固体动力技术的应用领域。</p><p> 除了繁重的行政工作及多个重点型号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外,侯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培养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达十余人。双肩满挑两副重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p><p>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和军队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航天基金奖获得者。在艰辛的付出后,侯晓同样收获了累累硕果和荣誉。</p><p> 理论基础扎实、善于系统思维、工程实践丰富、勇于开拓创新、学风严谨务实,这是侯晓这位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博士留给记者的最深刻印象,也是一位航天科研工作者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衷心祝愿,他和他的团队,在我国固体火箭事业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