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保交付之下,他们这样念好质量经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269
0
2016-11-22 19:59:38
<p> ——长三乙火箭发射中星1C卫星任务试验队员访谈录</p><p> 12月10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呼啸而起,又一次成功地将中星1C卫星发射成功。这是长三乙火箭今年第八次发射,距离上次发射老挝一号卫星才过了19天。</p><p> 同样,中星1C卫星的研制也历经磨砺。研制人员顶住压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盼到了成功。</p><p align="center">
</p><p> 长三乙火箭正在总装测试(王駪/摄)</p><p> 他们太忙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的46天里,试验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工作到半夜。进了发射场还这么繁忙的情况很少见,这是由于出现几次外协单位产品推迟交付的情况。发射试验队一度以为今年不会发射了,但最终却比预计时间还早了两天发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抢时间。从“五一”开始,他们就一直实行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p><p> 中星1C卫星团队同样忙碌,不少人健康状况下降,但为了成功,大家豁出去了。那么,在忙碌的日子里,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又是怎样确保忙中不出错的?试验队员们有话说。</p><p> 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中亚:</p><p> 面对计划节点,保成功是最重要的</p><p> 中星1C卫星技术复杂、难度很大,与这个系列的前一颗卫星相比,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型号。之前的那颗卫星从预研到发射用了9年,而中星1C卫星仅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压力可想而知。</p><p> 我的体会是,在研制中,设计师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过程中遇到的大小问题都必须彻底解决。我希望能把地面上的事情做完美,有些出现概率很小的小问题也必须攻克。所以,这次到了发射场之后,忙归忙,但卫星什么问题都没有,很顺利。</p><p> 现在型号产品任务多、工作忙,质量形势更加严峻。技术与计划往往存在矛盾,这边需要时间解决技术问题,那边计划节点又在紧催,试验队需要快速决策、快速定位、快速解决。当实在难以解决时,计划一定放在技术后面,保成功是最重要的。航天是个高风险行业,高风险不是为出问题就找借口,而是要认真解决任何疑点,降低风险。</p><p> 我们的团队非常优秀。我放手让设计师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最后拿个主意。我们这颗卫星在研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但这也给年轻同志创造了成长的机会。我告诉他们,“干卫星的不遇到问题难有长进”。</p><p> 火箭主管设计师李君:</p><p> 我们已经接近流水线模式了</p><p> 9月以后,长三乙火箭基本上是半个月左右发射一次,密度前所未有。但在发射场,我们并不全靠加班赶进度,主要是通过优化流程解决问题。</p><p> 首先,我们将很多工作从串联变为并联,原来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现在都同时在进行。</p><p> 其次,我们重新整合了每次的检查内容,涵盖了原先的所有检查项目,所以检查次数减少了,项目却一点没少。</p><p> 还有,我们的人员也一直在动态调整,北京和西昌两边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人员(包括“ 两总”)随时根据需要两边飞。现在,人员不再跟着火箭走。比如,前一枚火箭转场到塔架之后,同样一拨人又开始对刚进场的另一枚火箭进行卸车、摆位、测试;等下一拨队员到来后,火箭已经具备转场的条件。我感觉我们已经接近流水线模式了。</p><p> 此外,我们应用的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使用了新电子平台后,我们可以同时记录图像、文字、数据等资料,节省了二次录入时间。未来,如果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前后方联动,前方测试数据直接发到后方处理,工作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变化。</p><p> 卫星副总设计师李亚秋:</p><p> 确保发射是用“命”抢出来的</p><p> 人一疲劳确实容易出错,但不是说疲劳肯定就会出错。由于此前几个外协产品耽误了好几个月时间,大家都知道,如果再出问题,发射窗口就难以赶上,必然对后面的任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能出错!</p><p> 现在能按计划发射,真是我们上百人用“命”抢出来的。团队里的一些年轻人干得真让人心疼。</p><p> 张中亚老总已是快60岁的人了,但夜里两三点开会从不缺席。</p><p> 我们的测试指挥徐汝军经常连轴转。我最常跟他说的话就是:“你怎么又在这儿,赶紧回去休息。”但他不完成工作,从不离开岗位。</p><p> 卫星主任设计师韩庆虎:</p><p> 把质量放在首位不是虚的</p><p> 我们整个团队都把质量摆在首位,这可不是虚的。这次我们使用了一种新的爆炸螺栓,张中亚老总看了之后,说这个螺栓里应该有橡胶密封圈。</p><p> 橡胶有其使用的温度范围,在太空中,如果超出了温度范围,就会影响使用。这真是我们没想到的,厂家也没想到。于是,我们重新与厂家联系,使用了新的技术,做了很多试验,才解决这个问题。</p><p>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这些问题中,我们也成长了很多。所以,这颗卫星进场之后,我们非常放心。</p><p> 卫星设计师田佳:</p><p> 成天盯着屏幕,恨不得把眼睛抠出来</p><p> 出发来西昌那天,我在车上发了条朋友圈:“再见爸妈,再见老婆,再见宝贝,最后几天一直在加班和忙碌中度过,没有多帮你们干点活,感谢你们的包容和支持。”发完自己就哭了。</p><p> 我是做测试的,成天盯着屏幕,眼压高,胀痛。有时候回到家恨不得把眼珠子挖出来。老是熬夜耳朵也总耳鸣,很多同事都这样。我已经预定好了任务成功后就去医院看看耳朵和眼睛。</p><p> 我们的团队非常融洽,这是这几年很欣慰的事,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做出这样的成绩。</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