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实践十号卫星回收首次采用空地协同联合搜索回收舱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183
0
2016-11-22 20:29:34
<p align="center">
</p><p> 上图:直升机搭载队员飞赴落点区域搜索回收舱。本报记者 邹维荣摄</p><p> 蓝天白云下,草原春光美。今天是个好日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月6日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试验任务,其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p><p> 实践十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安排的一颗返回式卫星。它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卫星系统及平台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科学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负责,地面支撑系统及有效载荷总体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卫星回收任务的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p><p> 由于卫星回收舱体积小(约为神舟返回舱体积的三分之一)、自身示位信号少,返回时又接近傍晚,搜索难度大。曾圆满完成23颗返回式卫星和10艘神舟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某着陆场站,奉命挺进草原,执行卫星搜索回收任务。</p><p> 据着陆场站党委书记马远库介绍,针对返回式卫星首次着陆四子王旗着陆场,他们充分借鉴历次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搜索回收的成熟经验,首次采用空地协同方式联合搜索回收舱,设计了4架直升机空中布阵搜索,将指挥所设在地面指挥车上,加强了对回收态势的整体掌握。</p><p> 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准控制下,卫星实施轨道机动,瞄准预定着陆区域向
地球
返回。</p><p> 16时15分,卫星回收舱与留轨舱成功分离。回收舱返回地面,留轨舱将继续在轨运行,完成后续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自然烧毁。</p><p> 随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卫星回收舱注入指令,回收舱实施精确制动,自西向东进入祖国上空。</p><p> 16时19分,设在白云鄂博地区的雷达测量装置捕获目标。“回收一号发现目标!”雷达操作手姬文娟清脆有力的调度口令响起,现场人员顿时兴奋起来。</p><p> 16时23分,卫星回收舱减速伞、主降落伞依次弹出,回收舱缓缓降落。</p><p> 此时,地面搜索分队已经抵达待命点。每辆车里,搜索队员们正在对任务中自己负责的工作流程进行最后的预想、推演。虽然在前期的训练、演练中他们已对各种应急预案烂熟于胸,但在这个决战决胜的日子,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队员们还是在脑海里一遍遍“过电影”。</p><p> 着陆场区停机坪上,4架直升机整齐列阵,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各号注意,准备起飞!”随着铿锵有力的口令,直升机依次起飞,如同雄鹰,向草原深处突进。</p><p> 指挥车内,搜索队队员于瑞林不停地仔细查看面前的显示屏,准确掌握各搜索载体行动轨迹,确保指挥长第一时间了解任务动态。</p><p> “直升机目视回收舱!”空中分队的调度口令通过车载电台清晰地传到了地面分队。</p><p> “地面分队向落点开进!”指挥长一声令下,天空中雄鹰盘旋,草原上铁流疾驰,一场空地协同搜索处置回收舱的大戏拉开了帷幕。</p><p> “跟踪正常……”车载电脑显示屏上,各种相关数据不停地跳动,搜索回收指挥平台实时掌握搜索进程。</p><p> 17公里、10公里、7公里……随着距离地面越来越近,一个面积120平方米红白条纹的降落伞在天空中渐渐清晰,吊着回收舱缓缓降落,宛若一朵美丽盛开的花朵随风飘落。这一独特美妙的景观被主着陆场光学测量设备详细记录了下来。</p><p> 16时30分,回收舱稳稳地着陆在美丽的阿木古郎大草原——蒙古语中的“平安”之地。这一刻,距离她离开地面已过了整整12天。期间,卫星累计开展19项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科学数据。</p><p> 此时,搜索直升机已降落至回收舱落点周围,空中搜索分队的队员们依次从直升机上跃下,携带着各种搜索设备奔向回收舱落点。回收舱静卧在草原上,灼烧成黑色的舱体,散射出淡淡的光芒。</p><p> “处置区建立完毕”“警戒区建立完毕”“回收舱外观检查完毕”……一声声口令此起彼伏,一个个橘红色的身影忙而不乱,各项处置工作有条不紊开展。</p><p> 简短的交接仪式之后,着陆场站将卫星回收舱安全移交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随后,由该院将星上载荷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将对搭载项目和获取的科学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评估。</p><p> “准备吊挂,人员撤离!”指挥员一声令下,处置区内人员装备迅速撤收,回收舱被稳稳吊起,和直升机一起飞离回收现场。</p><p> 着陆场区的人们与阿木古郎草原一起,再次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时刻。(邹维荣)</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