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探访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卫星“管家”铸“丰碑”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492
0
2016-11-22 20:32:08
<p align="center">
</p><p>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至今圆满完成了数百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张城玮 摄</p><p> 古城西安,是一座人文历史和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国际化都市。坐落于此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至今圆满完成了数百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p><p> 记者了解到,1967年6月23日,中国组建了卫星地面测量部,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前身。1975年9月,中心正式成立。</p><p> 相关负责人说,由最初执行单一测控任务的临时指挥控制中心,已发展为集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任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测控中心。这里有中国唯一的陆基航天测控网,测控站点遍布全球五大洲和国内13个省区。</p><p> <strong>首座丰碑</strong></p><p> 建设尖端复杂的卫星地面观测系统,中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卫星地面测量部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己动手盖机房、架天线、铺电缆,在酷暑严寒中调试设备,在陋室油灯下编写程序,度过了测控史上的艰难岁月。</p><p> 在陈芳允院士的主持下,科技人员集智攻关,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测量技术方案。</p><p>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天宇,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测控取得圆满成功,中心准确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在浩瀚天宇树立起了中国人征战太空的第一座“里程碑”。</p><p> <strong>人随星移</strong></p><p>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的几年里,美、苏两国发射了多颗返回式卫星。当时中国已有了“两弹一星”,国力逐渐增强,中国航天人亦充满信心。</p><p>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心活动测控回收部队“人随星移”,用无线电定向仪等设备,自主捕获高速返回的卫星,创造了卫星回收一次成功的成绩。</p><p> <strong>同步定点</strong></p><p> 20世纪70年代,各航天大国加快太空竞赛步伐。中国高层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方面不参加太空竞赛,要把力量集中在急用实用的卫星上来。”中国首颗应用型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应运而生。</p><p>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中心及各测控站连续作战,精心测控8昼夜,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
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p><p> <strong>飞船回收</strong></p><p>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上马”。中心承担着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两大系统任务。</p><p> 着陆场系统主要负责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和航天员搜索救援等任务,是空地一体、多专业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心作为着陆场系统牵头单位,组织协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建了一支具备高度机动性的全天候载人航天搜救力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返回舱回收测控、高精度落点预报、航天员搜索救援的方案流程,建立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快速安全搜救模式。</p><p> 在“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测控回收任务中,中心组织搜索救援力量,反复演练,创造了“救援人员30秒赶到航天员落地现场”、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280米、轨道精度达到米级的世界航天奇迹。</p><p> <strong>多星管理</strong></p><p> 20世纪90年代,适应多星发射、并行管理任务形势需要,中心提出了测控资源最优分配策略与算法,初步实现了测控网管理与航天器管理的分离。本世纪以来,在轨航天器数量增加,中心先后自主研发了多星共位控制、星座构型控制、多星编队飞行等多套精密轨道控制软件,轨道计算和控制精度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p><p> 近年来,中心大力推进测控系统自动化建设,航天测控网逐步实现了“有人值班、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运行,具备了很高的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p><p> 中心管理的在轨航天器目前已经超过100颗,并已具备了同期对200颗在轨航天器实施轨道测定、状态监视、姿态调整、轨道控制和维护维修的能力。这些在轨航天器在以及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作用。</p><p> <strong>深空探测</strong></p><p> 月球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牵引带动,中心攻克了远距离跟踪测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测控能力实现了从地球轨道向月球、深空轨道航天器跟踪测控的重大跨越。</p><p> 在“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中,中心首次使测控通信距离远达40万公里,叩响了深空测控的大门。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中心完成了从奔月到环月、直至寿命结束的全程跟踪测控任务,将测控通信距离纪录扩展到了8000万公里。</p><p> 2013年,中心组织对欧空局“金星快车”进行了跟踪测量试验,测控通信距离成功突破了2.5亿公里。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中心采用一系列先进深空测量手段,确保了探测器精准落月,顺利开展了月面探测等重大空间技术试验,为后续开展
火星
等极远星际探测奠定了基础。</p><p> 回首过去,岁月如歌;展望未来,使命催征。新一代航天测控人将紧跟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前沿,开拓创新,携手奋进。</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