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科院与中国航天: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298
0
2016-11-22 20:33:11
<p> 4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厅座无虚席。以“中国梦 航天梦”为主题的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上,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纪念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p><p> 60年来,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国家队”,亲历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p><p> <strong>让《东方红》响彻寰宇</strong></p><p> 中科院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是从“两弹一星”开始的。</p><p> 1958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科院专门成立“581”组,将研制人造卫星作为头等任务,为新中国发展人造卫星勾画出第一张蓝图。</p><p> “中科院党组抓紧做了两项工作: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中科院原党组书记张劲夫曾回忆称:“‘581’组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两个多月,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p><p> 1965年8月,中科院成立了卫星任务领导小组、卫星总体设计组以及卫星任务办公室三个组织;随后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p><p> 就在这次关键会议上,总体组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建议:第一颗卫星为一米级,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在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听到。</p><p> 此后便是艰苦卓绝的攻关。据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吕强回忆,有一次他们所在室外做一个部件试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几个小时过去了,却丝毫没有成功的迹象。他建议同志们吃夜宵后再说,可大家纹丝不动。他十分着急,壮着胆为试验“出点子”说:“把那个小帽子反过来试试看。”</p><p> 没想到,试验竟然成功了,在场的同志欢呼雀跃。也许那时吕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这件事却成为中科院群策群力攻关的一个缩影。</p><p> 1968年2月,为避免“文革”对卫星研制的冲击,中科院“东方红一号”研制队伍5000多人、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移交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继续完成正样星研制,最终,“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p><p> <strong>“神舟”的神奇力量</strong></p><p>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航天科技迎来了大发展。1989年,中科院联合相关部委,组织开展我国载人航天应用任务的立项论证工作,提出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开展科学实验等4项主要任务,为载人飞船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奠定重要基础。</p><p> 1992年,中央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并明确由中科院负责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的论证、立项与实施。</p><p> “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牵头负责。我很感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中科院的信任,给了中科院这样一个机遇和责任;事实上,中科院也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中科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说。</p><p> 中科院没有辜负祖国的期待。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中,中科院高质量完成500余台/套有效载荷的研制,攻克近百项关键核心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科院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的平台,开展70余项科学实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p><p> 在2008年发射成功的“神舟七号”飞船上,国内首次成功开展了有航天员操作的舱外空间科学试验。在这次任务中,中科院除承担伴飞卫星和固体润滑材料试验等应用试验任务外,还通过协作配套,承担了为飞船、火箭、发射场、环控和生命保障系统配套的重要部件和特种技术设备的研制工作。</p><p> “‘神七’任务的成功,无疑是推动空间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应用技术研究的又一次重要机遇。”顾逸东说。</p><p> <strong>为祖国,为科学,敢上九天揽月</strong></p><p> 从我国航天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中科院组织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积极倡导发起探月工程,并形成《我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的研究报告,提出我国探月工程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2005年,中央决定启动实施探月工程。</p><p> 在探月工程中,中科院承担了从科学目标研究与制定,到有效载荷研制,再到探测数据接收、处理与发布,最后到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任务,涵盖了完整的科学链条。</p><p> 在工程实施中,中科院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嫦娥系列卫星高精度、快速测定轨,为探月任务提供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有力保证了“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安全着陆并顺利开展巡视、探测相关工作。</p><p> 空间科学既是航天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天工程任务的重要基础和牵引。在支撑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中科院也开始自主研发空间科学卫星。</p><p> 2015年12月17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4月6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今年下半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也将先后发射升空……</p><p> 至此,我国空间科学探索踏上了新征程。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都在等待着中科院,但唯一不变的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将继续一代代传递下去。</p><p> 正如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所说:“航天强国的号角已嘹亮吹响,希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当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坚持梦想,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作出新的重大贡献。”</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