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12年12星,创新自信造就卓越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317
0
2016-11-22 20:52:44
<p>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坐在会场中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委员边哲心潮澎湃:他所在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在12年间,先后将神舟七号飞船伴星、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12颗卫星送上太空。支撑这支平均年龄仅31岁的年轻团队取得如此瞩目成绩的,正是深深融入了这四个自信而形成的创新自信。</p><p> 这次,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总支书记陈宏宇通过微信群向每个党员传递这份激动:“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就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靠,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p><p> <strong>有自信,才有真正的自主创新</strong></p><p>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工程中心科研团队信奉的格言。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过程中,导航总师林宝军带领团队,不仅以“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步骤,更强调要通过思考这些步骤后面所蕴藏的逻辑,产生创新灵感,赋予机器以“魂”———塑造这个“魂”,同时也树立起了团队纵横开阖的创新自信。</p><p> 2011年9月,项目评估会正在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整星设计方案进行激烈讨论,来自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朱振才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思路:一改传统“载荷适应平台”的设计思路,为载荷量身定制卫星平台——卫星重量可由原先方案中的不超过3吨,锐减为1.9吨。</p><p> 无一例外,大胆创新总在争议中前行。面对质疑,朱振才相当自信,因为新方案的创意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大量的技术跟踪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思路。</p><p> 再强的自信,也需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实践来支撑。团队党员带头,每一步都力求准确无误。2011年底加入团队的卫星热控主任设计师王建平,四年来每天往返于上海与昆山之间,为了做1个月的热试验,他整整30天不能与家人相见;为了给卫星平台减重10公斤,整个团队反复推敲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几十次,不厌其烦……</p><p> 4年后,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成功发射,“以载荷为中心,无平台一体化设计”成为该星的一大创新亮点。</p><p> <strong>“一老带三新”,传承“航天自信”</strong></p><p>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于2004年成立了党总支,目前党员总计308人,占员工总数60%以上。整支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骨干力量大多是80后。在这个年轻的集体中,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一进入团队,就开始承担“高大上”的卫星研制工作。工程中心的领导、总师们作为老党员、老航天人,毫不保守、薪火相传,放心让年轻人“挑担子”,乐见年轻人成长,允许年轻人试错。</p><p> “上科大二号立方体试验卫星”的研发团队由18位平均年龄仅26岁的年轻人组成。在这个团队中,每个老党员要带3名新人,使他们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领域,这样不仅年轻人进步快,而且每个人都很有自信。立方星原本用的是瑞典的推进模块,但在即将发射前出了问题,年轻党员、立方星团队轨控主管设计师李昭自告奋勇做了很多针状的点连接器,一点一点地在隙缝把它插进去。但这样做风险非常大,一不小心,整个立方星可能就短路损坏。“老师们都非常信任我,他们在旁边看着,最后我成功了!”他说,这种自信与信任的传承,使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与日俱增。</p><p> <strong>流动党支部为在外奋战同志解决困难</strong></p><p> “52”“白黑”,经常出长差,是航天人的工作常态。中心党总支坚持型号研制队伍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一个个流动的党支部,为奋战在外的同志们解决生活、思想上的困难。</p><p> 自2011年起,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工作启动,任务紧,难度高,80多名队员,在总指挥相里斌、总设计师林宝军的带领下,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北斗新星到达西昌发射中心后,团队成员在为火箭和卫星提供“补给”的“脐带塔”上整整驻守了一个月。导航卫星计划主管沈苑回忆:“卫星发射前三天里,林(宝军)总喝光了一箱红牛,整整24罐,回上海后因为过度劳累,一个礼拜都说不了话;团队里有个小姑娘,婚期一拖再拖,直到被逼问这婚还结不结了,她才回家把这事办了。”</p><p> 当时,如果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有一年几乎每个科研人员都工作了400多天,扣除节假日,几乎把一年当作两年用。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健康,中心出台规定:每周强制放假半天,每天晚上加班不可超过10点,回家只许叫出租车,不许自驾。</p><p>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迈出了我国全球组网的第一步,攥成拳头的北斗导航卫星,不断显示出全球瞩目的“中国力量”。看着陪伴了3年多的卫星升空,沈苑满含热泪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不舍于它的离开,但离开也意味着成长,也将会是它新的开始。”</p><p> 新的开始,意味着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党员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添砖加瓦。</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