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九天微星”谢涛:助推个人卫星时代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183
0
2016-11-22 20:58:30
<p> 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在“九天微星”CEO谢涛身上,既有传统航天人的严谨理性,也有为拥抱星空的梦想纵情一跃的魄力和胆气。</p><p> 这位创业者和他的团队,正引领中国小卫星商用领域的一场变革:用更小、更便宜和更好玩的微小卫星,开拓属于中国商业化太空新经济的蓝海——甚至成为新一轮太空竞赛的主角。</p><p> 一</p><p> 站在台前,向听众们讲述商业小卫星的太空冒险计划时,“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或许会想起多年前,险些落水丢掉性命的那个下午。</p><p align="center">
</p><p> 当时一群深受武侠剧影响的小伙伴相约打赌,谁能像“水上漂”那样跨过路边的池塘。但冲到岸边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刹车”——只有谢涛冲了下去。腾空的刹那,他感觉时间了慢下来,仿佛获得了某股力量。</p><p> “我觉得自己真的能飞起来。”</p><p> 可惜,迎接他的不是碧蓝天空,而是冰冷的池水。</p><p> 回忆糗事,这个留着短寸、带无框眼镜,平日笑眯眯的理科男虽有羞涩,眼中却闪过一丝执拗。或许正是这个遗憾,让他把目光放在了更高、更远的地方。</p><p> 在大学时,他从北京骑自行车到上海,穿越20多座城市,骑行2千多公里,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冒险。</p><p> 2016年底,谢涛创业团队的“少年星”将搭载发射,飞向太空。</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
</p><p> 2017年三季度,将发射一颗属于民用多功能的娱乐卫星。</p><p> 这颗卫星大约重50公斤,算是卫星里的小个子。他们的“微星计划”,准备用两年时间发射4颗微小卫星,并逐渐增添更丰富的功能:从带有科普性质的青少年启蒙立方体纳米卫星,到太空自拍、全景VR直播、定制闪烁摩斯代码表达心意等形式的全民娱乐互动,再到包含小卫星实现高速激光通信等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布局。</p><p> 与人们印象中承载着国家任务、体积动辄超过一间屋子的大卫星不同,这种微小卫星化大为小、从高轨到低轨、快速迭代,从只有一个水杯大小的纳米立方体卫星到两 个台式电脑机箱大小的微型卫星,这一类卫星部署在近地轨道,可以采用工业级器件,成本更低,研制周期更短,发射方式也更为灵活。目前它们可以为企业和个人 提供覆盖面广、实时性强的网络服务,比如打车和地图软件的导航系统增强,甚至利用小型卫星开展小行星探测、
太阳
帆远航等深空探测活动。</p><p> 谢涛向我们解释,这一类小卫星将在未来创造无限可能,已经引发了一场如同大航海时代般的新一轮太空竞赛。他的描述中,未来的气象、农林业和环境治理等诸多领 域,都可以用小卫星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分发到大数据分析中心;也将产生无人驾驶飞机或汽车的精准控制、全球智能物联网络等新的应用场景——甚至卫星与卫星 之间也将实现互联,最终形成一个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天网”,彻底解决数字鸿沟,真正实现“世界是平的”这一理想。</p><p> 或许正是童年池塘边义无反顾地迈出的那一步,让他与航天事业结下十几年的渊源,也就此打破了阻碍他想象力飞翔的天花板。</p><p> 二</p><p> 几个月前,一位投资人找到他,第一句话是:“我想过来确定一下,你是不是个疯子。”</p><p> 在中国,用于商业服务的微小卫星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对习惯将卫星与国家力量、军事需求划等号的人们来说,一个民营企业或者是创业团队想要制造发射卫星,如同天方夜谭。</p><p> 但在东三环FFC大厦的58层听完谢涛的详细路演和回答,对方放心了。</p><p> 谢涛时常以美国的“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举例。“2002年他在卖掉Paypal之后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把钱花在两个‘硬科技改变世界’的项目上:电动超跑汽车Tesla和太空创业公司SpaceX(美国第一家私人火箭公司,目前市值超过百亿美元)。但当时,外界也都认他太疯狂了。”</p><p> 经历数次失败,SpaceX逐步获得了美国市场。2015年,马斯克宣布称,由于成本控制出色,SpaceX已能在价格竞争中轻松击败中国,而可回收火箭技术上同样实现了震惊世界的成就。</p><p> 震撼之余,谢涛有着深切的思考——毕业后他进入中国航天系统工作,亲历了航天事业三个里程碑中的两项——载人航天、嫦娥探月,那是中国航天辉煌与荣耀的十 年。“我们进行大量的计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以确保万无一失、不出差错。”他分析,但这也造成了高昂的成本——只有更灵活应对市场需求,成本更低,才能 不断试错,并能“错得起”,进而刺激创新。</p><p> 2014年初,带着这些思考,他离开体制开始创业。不过距离他与微小卫星纵情碰撞,还需要一些机缘和冲动。</p><p> 谢涛头脑中总会涌现出大胆的想法。当时他准备在上海外滩启动一个“太空失重”的科技体验项目,利用风洞原理与航天相关技术转化,实现在地面最完美的等效失重体验。经过4、5轮的沟通与方案设计,投资人认为这项技术很好,但由于是原创项目,之前国外从没有人做过,担心“可能做不出来”,在投资前最后一轮谈判遭到了婉拒。</p><p> 用他的话说,自己一生气,“不如放一颗卫星去证明下自己”。看似冲动的初衷背后,实际是他对行业趋势的判断。</p><p> 资深航天人的身份,让他具备了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p><p> 他给一位负责长城卫星发射的原同事打了电话:“哥们,你先别管我是不是疯了。如果我们自己做一颗小卫星,你能不能帮我们发射上去?”</p><p> 对方愣了一会,回答:“这个事儿很难,但很有趣,我可以帮你去问问。”</p><p> 一个月之后,经过与航天系统各个部门细致地协调沟通,他们成功获得资质审批。2015年6月份,他们和中国长城工业集团签下合同。</p><p> 初创团队向亲朋众筹了500万,开始了这场拥抱星空的恋爱。</p><p> 三</p><p> 在国内,航天体系属于“国家队”,而“国家队”掌握了技术与人才的入口。令谢涛欣喜的是,国家开始重视并鼓励业内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随着政策的鼓励,卫星市 场的开放,以及系统内科研院所那些满腔热情、一身武艺,盼着到更广阔天地施展身手的高技术人才不断拥抱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既是民营公司的机会,也意 味着一个航天大国探索太空更开放、更多元的姿态。</p><p> 而九天微星是以用户、市场来驱动卫星的功能应用,当市场需要什么,谢涛就会给研发提出相应的需求。如今,九天微星已完成超过千万的第二轮融资,并且有二三十家投资机构表达出跟进A轮投资的兴趣,这些机构都是硬科技改变世界、技术突破创造价值的践行者。谢涛相信,硬科技创业将是下一个风口。</p><p> 与星空的缘分,贯穿了他童年到如今立业的三十余年。别人眼中的疯狂,早已成为他生活的日常。</p><p> 少幼时无数个夏夜,他坐在乡间小院,望着满天繁星,听着牛郎织女。高中时他做的关万有引力、计算物理轨道的满分试卷,被老师直接贴在墙上当做范例,甚至不再做讲解;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他写了一篇主题为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拿了罕见高分。</p><p> 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他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后,震惊于宇宙“终有一天会爆掉”,便鼓起勇气给自习室里经常相遇的那位姑娘递了小纸条表白——“宇宙都会终结,有些事不去做就会后悔的”。</p><p> 不久前,谢涛梦见自己理解了《相对论》里关于空间维度的一些理论,结果一觉醒来,忘了细节——谈及此事,他还是一脸懊悔。</p><p> 2016年 年初,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一百周年之际,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纪念性论坛。李彦宏、徐小平、杨元庆等众多大咖都出席。但令他遗憾的是,竟无人提到或引 用哪怕一句相对论里的真知灼见或爱因斯坦的名句。“现在,大家都在四处奔走,为的就是房子和车子,这是我们生活时代的特征。不过也有一些人追求的不是物 质,而是理想和真理,想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这是爱因斯坦在半个世纪前《相对论》导读中写下的一句话,也十分契合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p><p> “微星计划”的推动过程中,他们收到了来自全国青少年发来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很多都非常大胆:用这个“小星星”跟踪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可不可以用来帮助非洲的 小朋友寻找水源;造一个微生态系统,放几只以生命力强的著称的蟑螂,“看小强能撑多久”;直接放一颗豆芽,观察它与地面上豆芽的生长区别……</p><p> 一个个创意中,他看到了儿时的影子,越来越多向往太空的梦想种子。</p><p> 目前“九天微星”已经与中国航天相关院所、中国科学院相关技术研究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谢涛甚至提出,成立一个“X-Lab”,利用小型航天器进行小行星探测;开展中国的太阳帆远航实验;开启民营航天奔赴月球、
火星
的计划……</p><p align="center">
</p><p> “哪怕没有盈利,但我们想成为先行者。”说这话时,谢涛眯着眼睛,并不觉得这话有多疯狂。</p><p> 最后,谢涛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p><p> 那一天,宝蓝色的夜即将迎来拂晓,谢涛在清晨等候护送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运输车从航天城出发时,对面迎来一辆马车,车上满是瓜果,应该是去赶集的样子。恍然 间,星河倒转,一边是代表最高科技、即将长途跋涉奔赴月球的嫦娥卫星,一边是驾驶原始交通工具去赶集的农夫,在这有意无意地画面中定格了。</p><p> 他说,当时很想拍纪录片。</p><p> 是啊,科技与生活,科幻与现实,也许从来都没有分开过。</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