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在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阔步前行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437
0
2016-11-22 20:59:32
<p> ——航天科技集团连续12年获评国资委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成就纪实</p><p>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连续12年、4个任期获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且不断刷新历史,进入中央企业前三名。</p><p>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用担当和气魄推动“发展航天事业”步入快车道,用优秀业绩和作为回馈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p><p> 17万余人,同一个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发展,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航天企业已经形成,“建设航天强国”正从梦想照进现实。</p><p> <strong>战略目光瞄准长远 保持定力不懈追求</strong></p><p> 善弈者,谋势。</p><p> 回望历史,中国航天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彼时,怎敢想到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p><p> 观察当下,中国航天信步成为世界500强,此时,为何能够乘风踏浪屹立潮头?</p><p> 答案只有一个——敏锐高远的战略目光,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p><p> 用上述“答案”指导实际工作,集团公司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步一台阶,步步都有新突破。</p><p> ——神舟十号飞船完成首次应用性飞行;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长征火箭完成200次飞天,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出征;10余种型号装备在胜利日阅兵式上震撼亮相;多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火星
探测任务完成立项。</p><p> ——军民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卫星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持续拓展,北京、天津、上海等主要产业基地项目布局不断明晰,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深化,产业基地内部的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合力和规模效应不断形成。</p><p> ——对比“十一五”末期,“十二五”时期营业收入从843亿元增长到1920亿元,年均增速为17.9%,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为12.9%,高于央企平均水平。</p><p> 收获的背后,镌刻“答案”光芒。集团公司的蓝图早已描绘。</p><p> 2013年初,集团公司第五次工作会召开,提出将集团公司全面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具体构想。</p><p> 在新一届党组成立后,集团公司始终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指导方向,始终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为目标,不断归核聚焦四大主业,奋发有为开拓出了崭新事业。</p><p> 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介绍,3年间,集团公司重大宇航任务连获成功,导弹武器装备研制成果喜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不断跃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整改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外贸市场开拓成绩显著提高,经营业绩逐步攀升。</p><p>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集团公司用在我国中央企业之中并不算大的“盘子”,守住了高品质的“蛋糕”。</p><p> 历史的纵深,铸就战略的高度。</p><p> 集团公司连续12年获得央企业绩考核A级并首次进入中央企业前三名,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庆贺。放眼未来,集团公司的后续发展更加值得期待。</p><p> 集团公司党组在第六次工作会中这样指出自身肩负的使命——</p><p> 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富国强军使命,突出市场化转型,突出国际化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做优做强做大主业,肩负起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引领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重任。</p><p> 这样布局集团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将要达到的目标——</p><p> 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p><p> 集团公司保持战略定力,顶层谋划、科学布局,落棋弈子更显从容。</p><p> <strong>创新进步推动发展 科技引领实现跨越</strong></p><p> 科技兴,则民族兴。</p><p>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再次深刻论述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p><p> 近年来,集团公司提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其核心就是要使集团公司具备强大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航天领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并在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引领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p><p> 科技进步,创新是原动力。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p><p> 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吴燕生指出,集团公司各单位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勇于创新,为发展谋取更大的空间。</p><p> 连日来,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各条战线上拼搏奋进。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p><p>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科技创新的“火车头”正牵引着集团公司这台“列车”全速前进。</p><p> 从基础科学的突破到高端技术的研发,从科学成果的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兴起,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p><p> 集团公司成绩的取得在于激活创新因子。如何进行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p><p> 强调科技创新,要有完善的机制。目前,航天系统工程理念已深入贯穿于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以系统级研发中心和专业研发中心为核心,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基础,与高校共建的合作创新平台为拓展,集团公司形成了“系统集成创新为主导、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前沿领域创新为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p><p> 强调科技创新,要有实在的投入。“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创新人才开发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的实施,努力在各重要领域培养和集聚高端科技创新领跑者。集团公司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增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等科学技术奖项,并完成了首届评选。</p><p> 强调科技创新,要有管理保障和服务。结合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开展,集团公司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加快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科技管理创新机制愈加完善,综合绩效明显改善。近日,由集团公司国际航天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航天系统——技术状态管理》顺利通过国际标准立项投票。目前,集团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已达14项,其中6项已正式发布,另有8项处于研制阶段。</p><p> 创新驱动,勇立潮头。跑出速度,迈向高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p><p> 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总是不断传来航天喜讯。集团公司多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桂冠。集团公司多支科技创新团队获得社会认可。</p><p> ——神舟十号任务团队和嫦娥三号任务团队双双获评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团队。</p><p> ——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荣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团队)”称号。</p><p>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团队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p><p> 依托创新,焕发青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p><p>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集团公司举办的全国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号召社会各界学习航天青年科研团队的创新创造精神。如今,总书记的谆谆话语振聋发聩犹在耳畔。</p><p>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回眸过往,“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这些依托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完成的重大工程,作为我国科技的代表性成就已经载入史册。眺望未来,集团公司作为央企科技创新排头兵已进入崭新的时代。</p><p> <strong>深化改革寻求活水 完善制度阔步前行</strong></p><p>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行动纲领(2013~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集团公司要全面完成“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部署,努力成为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引领者、全球航天产业的排头兵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实现经济规模、效益和人均收入倍增,全面建成由若干个核心产业集团和大型专业公司组成的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p><p> 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为寻求活水,“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大手笔频出。</p><p> ——以成功完成中国乐凯重组并入等为标志,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并购取得显著成效。</p><p> ——2015年成功推动3家企业上市,企业资本化运作不断加强。</p><p>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力求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p><p> ——以专项工程的方式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型号任务和改革发展工作顺利向前推进。</p><p>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对内优化重组,对外战略并购,不仅下活了全盘棋,还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激发了企业的活力,逐步完善了航天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了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p><p>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常态,集团公司按照中央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制、规范董事会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管控模式调整。</p><p> 2014年5月20日,乘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东风,集团公司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集团公司下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充分研讨和周密部署,确立了集团公司全面推进改革的工作思路,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p><p> 同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关精神,2014年12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会议召开。集团公司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迈出了重要和关键的一步。</p><p> 到2020年,集团公司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建成完善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具备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具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具备实力雄厚的航天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等多项具体目标。</p><p> 雷凡培表示,集团公司当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发展关键期,虽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要看到难得的发展机遇。</p><p>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和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审批立项,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让航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p><p> 对于未来发展,雷凡培强调,在“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要在母子公司关系协调、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主业。</p><p>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按照中央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战略目标而努力。</p><p> <strong>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航天精英百炼成钢</strong></p><p> 人才之于航天正如砖瓦之于高楼,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p><p> 集团公司历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对此,雷凡培曾经有过精辟论述:“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与事业同发展,坚持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筹划和推进年轻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坚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引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我国航天事业腾飞而拼搏。”</p><p> 集团公司每一项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p><p> 近年来,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落月探测,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卫星分辨率达到亚米级,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全电推进卫星平台研制成功等,在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背后,都有高精尖的航天高技术人才在支撑。</p><p> 去年12月7日,201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名单公布。集团公司四院副院长侯晓、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分别当选院士。他们便是中国航天千锤百炼锻造出的科技精英。</p><p>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p><p> “十二五”时期,集团公司培养选拔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构成的专家体系和后备专家体系,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整体跃升。</p><p> 集团公司是锻造高端人才的大熔炉,而熔炉的火候配方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p><p> 在实践中造就人才是加快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p><p> 集团公司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注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并培育人才,大胆选拔、大力培养有潜力的年轻科技人才。如今,集团公司35岁以下青年占55%;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45岁以下的占46.5%;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p><p> 好的人才配置模式是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p><p> 集团公司除了强化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外,稳步推进导弹武器按系列、运载火箭按基本型、卫星和飞船及其他航天器按平台(领域)配置型号研制队伍,建立了面向产品的队伍配置和组织管理模式。</p><p> 近5年来,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明显,科技人员占比提升了5%,预先研究人员比例由11%增至17%。</p><p> 激励机制是人才贡献力量的强大助推力。</p><p> 为了调动人员积极性,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保障作用,大力实施骨干津贴制度,强化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并实行重大荣誉奖励制度,全面推进企业年金制度。</p><p> 发展航天离不开科技人才,而要把抽象的图纸设计变成实物,也离不开工匠们的巧夺天工。</p><p> 高凤林、徐立平、杨峰、李兵……他们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几十载,只为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中国航天的顶级巨匠,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p><p>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名、全国技术能手74名。这些大国工匠凭借高超技艺,把一个个复杂的航天器打磨得完美无瑕,让这些航天器带着中国人的梦想笑傲太空。</p><p> 一代伟业成就一代人才。</p><p> 展望“十三五”,集团公司将迎来更繁重的型号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绝佳机会。</p><p> 雷凡培在第六次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培育形成与国际一流相适应的航天人才队伍,培养造就5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培养500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系统工程经验、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p><p> “经过型号任务的磨砺,会有更多的航天人才成长起来。他们将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描绘出精彩的航天人生。”雷凡培这样憧憬。</p><p> 跨越历史的栈桥,迎接时代的风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甩开臂膀在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阔步前行。</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