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哈工大小卫星:六度耀太空落地惠民生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348
0
2016-11-22 21:20:01
<p align="center">
</p><p> 图为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制的六颗小卫星。图片由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p><p>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有着历苦弥坚、永攀高峰的劲头,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得以六度闪耀太空。日前,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举行的省“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记者见识了其中三颗小卫星的玲珑身姿。据介绍,通过这六颗小卫星的研制与成功发射,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完全掌握了微小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p><p> 落实国家领导人两次针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哈工大技术、市场双拳出击,依托卫星技术研究所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哈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根据遥感、通讯、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户的需求进行小卫星的生产发射,打造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黑龙江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股”。</p><p> <strong>太空中最忙碌的“天眼”</strong></p><p> 谈起这六颗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哈工大人无不自豪。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教师王功伟告诉记者,这六颗小卫星个个“身怀绝技”,它们分别是“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吉林一号”。</p><p> 位于省“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核心区,在半掩着身姿的“快舟一号”模型旁边,记者聆听着有关它的传奇。</p><p> 2008年汶川地震时,灾区与外界的道路交通受阻,传统地面通信完全中断,而当时的空间通信监测系统无法迅速给出受灾范围、伤亡情况以及灾区地形,为救灾决策提供依据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有一双‘天眼’能看清灾区该多好!”这成了人们的心声,也为航天科研人员所铭记。</p><p> 五年后,即2013年9月,在人们的期盼中,由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快舟一号”试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快舟”使国家快速布局“天眼”变为现实,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支持、监测环境,从进入轨道的那一刻起,“快舟一号”卫星就成了太空中最忙碌的卫星之一。</p><p>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害中,“快舟一号”是我国唯一一颗对灾区实施连续十余天的天回归重访监测的卫星,成功获取高分辨率震区遥感影像75景,全部于第一时间在线分发给各相关单位,为地震灾害监测及灾情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p><p> 马航客机“失联”,“快舟一号”“瞪大眼睛”在疑似海域上空看了11.5万平方公里,最后把尽收眼底的99景数据及时提供给中科院遥感与数字
地球
研究所等开展马航失联客机搜救的遥感监测单位。</p><p> 不仅如此,“快舟一号”获取的图像数据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监测方面得到初步应用,在钱塘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小试身手。另外,小煤窑分布、融雪型洪水、敏感基础设施与区域及环境污染源等都在“快舟一号”的监测范围内,通过地理环境信息获取,为气象和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信息支持。</p><p> <strong>20年积淀创造国际国内数项第一</strong></p><p> 据王功伟介绍,快舟一号、二号卫星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p><p> 这么牛的成果为什么会出自哈工大?话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据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主管王林介绍,当时,小卫星技术在欧美高等学校中发展迅猛,带动了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极大地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等的重大需求,自1995年起,哈工大瞄准航天领域的国际前沿,紧密结合我国航天领域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在国内高校最先开展了微小卫星技术相关研究。1997年,抽调30余名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了跨学科课题组,承担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项目“试验一号”微小卫星设计与研制。1998年10月,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p><p> “小卫星本身的研制难度并不低于大卫星——指标要求高、新技术多、技术风险大”,“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教授说。</p><p> 让卫星上天,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许多科研人员从对卫星一无所知学起、做起,付出的艰辛超出人们的想象。“自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他们花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在外地出差的时间比在哈尔滨多,陪伴卫星的日子比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他们赢了。</p><p> 2004年成功发射的试验一号卫星是我国高校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微小卫星。2008年成功发射的试验三号卫星开创了我国采用低等级器件研制卫星、并在轨长期可靠运行的先河。而2015年成功发射的“紫丁香二号”则是我国首颗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小卫星。</p><p> <strong>卫星商业化“新字号”星途璀璨</strong></p><p> 经过20年的求索与积淀,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微小卫星研究和工程研制的技术基础,完全掌握了微小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包括星载电子系统、COTS器件可靠应用、高精度卫星控制、微小卫星总装集成与测试等。形成了200公斤量级微小卫星平台,可用于遥感、通信、技术试验等领域,并建立了完整的微小卫星研制的管理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卫星技术团队在人才素质、创新能力、攻关能力、协同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先后获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p><p> 落实国家领导人两次针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积极释放20年来雄厚的技术积累,依托其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哈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根据遥感、通讯、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户的需求进行小卫星的研制发射。</p><p> 哈工大校长周玉表示,黑龙江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哈工大责无旁贷。去年至今,哈工大共成立了机器人集团、利剑集团公司、大数据产业集团公司等7家“新字号”高科技企业。哈工大要把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技术、市场双拳出击,把技术优势凝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p><p> 为让“新字号”企业茁壮成长,黑龙江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导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培育孵化科技企业、帮助企业融资上市,引导企业顺利走向市场。</p><p> 据了解,目前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提供商主要以美国、俄罗斯、欧洲为主。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较好地实现了成本控制,我国“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使军民融合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它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经济高效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满足各类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对灵活进入空间的需求。</p><p> 市场前景无限,相信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优良传统的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会在“新字号”的征途中更加璀璨。</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