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90后”博士韦明川:让梦想搭载卫星一起“飞天”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296
0
2016-11-22 21:23:56
<p> <strong>“精诚合作、造梦飞天” 他们始终初心不变</strong></p><p> 2011年夏天,韦明川正和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的伙伴们为进展缓慢的小卫星计划苦恼,偶然在网上看到学校参与QB50工程的消息后,他难耐欣喜,第一时间找到了负责人王峰老师申请参与项目。QB50工程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研究院联合欧空局等机构于2010年提出,邀请全球高校参与,采用50颗立方体卫星组网,计划2016年底发射,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也将是一次发射卫星最多的项目。</p><p>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韦明川的想法得到了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教授的大力支持。2012年1月,国内首个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微纳卫星团队”正式成立。</p><p align="center">
</p><p> 学生微纳卫星研发团队</p><p> 这是一支“混搭”的梦之队。团队以卫星技术研究所为依托,凝聚了学校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p><p> 初探航天,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不足,经费不足,人手不足,时间不足……为了让团队运转下去,韦明川想尽了办法:去国内外的论坛求助,申请科创项目,用自己的生活费买器件……难得可贵的是,他们没有人想过放弃,始终互相鼓励,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共同坚持那最初的梦想——“精诚合作、造梦飞天”!</p><p> 一颗卫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包括测控、电源、姿态控制、星务管理、结构与热控等分系统。各分系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而一旦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往往需要各分系统互相配合,协同攻关。小伙伴们将他们的第一颗卫星命名为“紫丁香一号”。成片的紫丁香花是哈工大人记忆中最美的风景,带着沁人香气的紫丁香花开启了这座有95年历史的哈工大的春夏,因此哈工大的学生团队开始卫星研发的梦想之旅时,把“紫丁香”作为卫星的名字。</p><p> 而“紫丁香二号”是在“紫丁香一号”技术基础上研发的又一颗技术试验纳卫星,在进度安排上,“紫丁香二号”要快于“紫丁香一号”,因此“紫丁香二号”虽然晚出,却在发射上走在了前面。“紫丁香一号”这颗同样凝聚着韦明川心血的卫星,目前正在烟台进行总装,计划于今年底于欧洲进行搭载发射。</p><p> “以学生为主的研制模式给了我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大家自主学习、钻研攻关,激发和锻炼了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意志力,而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攻关也让我们在一起扬长避短。”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没有专家或老师介入研发过程时,韦明川说道。</p><p align="center">
</p><p> 韦明川和他的团队在调试软件</p><p> <strong>细节决定成败 航天工作尤其如此</strong></p><p> 微纳卫星团队里其他学生对韦明川的称呼是“韦老板”,这一绰号来自科研、测算工作中韦明川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严厉态度。大家的共识是,“韦老板”有亲和力、能包容,个人魅力十足,善于将有特长的人聚在一起。但如果有谁工作态度稍有不靠谱,平时乐呵呵的韦明川会立刻拉下脸,一针见血地批评、纠正。即使队友们都是同学,大家对于韦明川的工作要求也丝毫不敢懈怠。于是“老板”这个称呼不胫而走。</p><p> 也正是“紫丁香二号”这颗卫星,让韦明川和他的团队进入到航天一线,来到了烟台513所进行卫星调试和总装。</p><p> 当微纳卫星团队真真正正地走向工程现场的时候,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小细节”往往让这些毫无工程经验的高材生想破头皮去解决,一个不起眼的小疏忽可能让一天的工作化为泡影:一个弹簧、一个小开关,甚至一根铝管里的螺纹都可能使项目的进度走入瓶颈。在卫星测试的过程中,有一次对地通讯系统总是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帆板无法按程序展开。测控组与电源组在天台上进行紧张的调试工作。初春的烟台春寒料峭,刺骨的海风像刀子一样迎面打在脸上。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了,却总找不到问题在哪儿,队员们的内心也变得十分焦急。夜幕渐渐降临,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一根天线的实际长度比设计长了一点二毫米。正是这毫米级的误差,却影响了整个卫星系统!</p><p> 这一次,从防静电手环的佩戴,到严格的网络隔绝,再到经历层层审批的技术改动,韦明川和他的团队切身经历了严格的制度,真切感受到了严谨的航天精神,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深层含义。</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