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两个月了,“墨子”在天上过得怎样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187
0
2016-11-22 21:25:00
<p align="center">
</p><p> 图为量子卫星与阿里站建立链路。</p><p> “到今天为止,‘墨子号’的在轨测试都在按计划进行,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的测试已完成,天地链路测试正在进行中,在前期双向跟瞄和各种参数调整基础上,天地一体化实验室已具备雏形。”量子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卫星系统副总师彭承志在12日举行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p><p>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自今年8月16日升空后,正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通过最后的性能测量和优化,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p><p> <strong>首次完成双站跟瞄测试 实现“双枪”对“麦芒”</strong></p><p> 据介绍,“墨子号”在轨测试期间,完成了与兴隆站、德令哈站、南山站单站跟瞄测试,建立了天地链路;完成南山与德令哈双站跟瞄测试,建立了双边纠缠光链路;完成与阿里站的跟瞄测试,建立了隐形传态光链路。</p><p> “三种不同链路的打通,为量子卫星的三大科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接下来的测试中将寻找最佳工作点和积累有效数据。”量子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p><p> “单站跟瞄测试,相当于在万米的高空,把一枚硬币精准地投入地面上一个旋转的储蓄罐中,相当于针尖对麦芒,难度非常大。”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兼卫星系统总指挥王建宇表示。更令他感到自豪的是9月1日完成的双站跟瞄测试,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在一颗卫星上,用双光子同时对准两个地面站进行跟瞄测试。</p><p> 潘建伟补充解释道,双站跟瞄测试成功相当于卫星在5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同时往地面上相距1000多公里的两个观测站开枪,而且两边都能打准。“卫星上发下来的光子每秒2000万对,要保证地面接收到的信号时序不出错,对精度要求非常高。”</p><p> <strong>卫星目前状态良好 部分指标参数优于设计</strong></p><p> 测试显示,卫星平台方面,电池组状态正常,
太阳
能帆板供电正常;遥控成功率100%;卫星姿控系统运行正常,性能稳定。有效载荷方面,各单机开机检查,状态均正常;载荷内部光轴匹配精度满足任务要求;完成载荷单光子探测专项测试,指标符合预期;完成对所有地面站的跟瞄,稳定性良好,跟踪精度满足要求;纠缠源工作正常,光源亮度等指标满足任务要求。</p><p> 量子通信的光非常微弱,容易受到太阳光的干扰,因此“墨子号”设计为夜晚工作。卫星在天上的能源靠太阳提供,晚上只能靠电池供电。一旦电池耗尽,卫星就变成不能接收指令的“铁疙瘩”,能源平衡是“墨子号”设计的第一需求。“最初的设计是每天晚上做一次实验,最多不超过两次,‘墨子号’上天后,能源系统状态很好,经过科研和工程团队协商和论证,现在每天可以做3次实验,还有更多的潜力。”彭承志表示。</p><p> “测试过程中,卫星的性能指标远远超出设计的底线指标,但离预想的最优指标还稍有差距,经过进一步测试优化,有望达到预想的最优值。”潘建伟评价道。他解释道,关键指标是指最后的合成参数,比如每秒天地间能传送多少数据,单位时间传送越多的有效数据越好。“以量子密钥分发为例,设计底线是每秒传送1k的数据量,目前能达到4—5k,经过进一步优化,有望达到10k。”</p><p> 目前,量子卫星只能在晚上工作,在大雾、多云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工作也受影响。潘建伟表示,未来希望能在白天黑夜“全天时”、任何气候条件“全天候”的情况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星地量子通信研究,目前正在就此开展相关的地面试验。</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