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跌宕3小时:钢铁意志成就“长五”传奇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241
0
2016-11-22 21:40:30
<p>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战胜意外挑战、成功实施首飞纪实</p><p> 被称为中国航天史上最惊心动魄的长征五号首次发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航天工程的风险与成功的来之不易。发射前跌宕起伏的3小时,注定将作为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传奇载入史册。</p><p> 《中国航天报》报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和事后采访当事人,还原了长征五号一波三折的发射历程。</p><p align="center">
</p><p> 长征五号发射前科研人员在指控大厅紧张地忙碌着。(宿东/摄)</p><p> <strong>意料中的意外事件</strong></p><p> 长征五号预定发射时间本为11月3日18点,发射窗口为18点~20点40分。为何发射推迟了163分钟,甚至突破了窗口后沿3分钟?</p><p> 当晚发射准备中,长征五号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来自火箭助推器氧排气管道。长征五号4个助推器安装了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氧的沸点为-183摄氏度,安全加注、稳定燃烧等技术难度极大。</p><p> 在场专家立刻展开研究,结果认定,助推器氧排气管道问题并不影响发射。然而问题的排查耽误了一些时间,发射被推迟到19点01分。</p><p> 第二个问题又接踵而至: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现象。</p><p> “(芯级里)液氢容积非常大,要保证发动机的一些部件能冷却到足够温度,这样在启动过程中会非常平稳,然而当时有些参数却与预定要求不符。”长征五号副总设计师娄路亮在发射成功后向媒体解释。</p><p> “氢泵轴承处应该降到100多K(开尔文温度),就是零下170摄氏度左右,结果只降到了140多K,没有达到起飞的标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表示。</p><p> 发射场指控大厅里出现了骚动,科研人员聚成多个小组,讨论声在紧张的空气中回荡。</p><p> 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在一张白纸上画下示意图,指着面前屏幕上的几行数据,与站在身边的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讨论。</p><p> 同一时刻,长征五号核心研制人员与专家火速商议,为了集中注意力,他们锁上了会议室的门。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表示,发动机预冷问题事先反复讨论过多次,在合练中也单独做过试验,因此有预案准备。</p><p> 经过商议,长征五号研制团队制定出方案,这一方案并未超出预案范畴。据李东回忆,闭门会议大概开了20多分钟。</p><p>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发射窗口后沿越来越近。实践17号卫星研制团队紧急研究,认为窗口可以后延至21点。</p><p> <strong>临危受命重返塔架</strong></p><p> 19点左右,已经撤退到安置点的一院15所陈通斌和谢建明师傅突然接到通知:返回发射塔架。</p><p> 他们是长征五号芯一级氦配气台操作手,此时的任务是为火箭调整氦气供应,为氢氧发动机预冷。</p><p> 一辆车载着包括陈、谢在内的4位操作手以最快速度回到塔架。他们到达工作岗位后,立刻按照指令操作供气设备。</p><p> 当时燃料早已加注完毕,数百吨燃料悬在头顶,他们却没有任何时间为此担心。“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有想太多。”陈通斌事后告诉记者。</p><p> 指控大厅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和总经理吴燕生坐镇一线,在操作台前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数据。</p><p> 突然,数据跳动。“下来了!”雷凡培喊道。</p><p> 只见屏幕上一直居高不下的温度数据大幅降低,很快便降至允许起飞的数值。</p><p> 陈通斌、谢建明等人以干净利落的操作,圆满解决了发动机预冷问题。</p><p> 彼时已是19点30分左右,指控大厅里操作人员各自回到工作岗位,发射准备流程回归正轨。发射时间被确定为20点40分。</p><p> <strong>暂停,极限暂停</strong></p><p> 经过两个棘手问题的挑战,操作人员怀着十二分专注做着发射前的每项工作。那一刻,时间流逝得格外迅速。</p><p> 长五火箭已在塔架静候多时,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也等待了许久。在发射场四周,期待着一睹“巨无霸”飞天的人们,仍在海风中翘首以盼。</p><p> 终于进入倒计时3分钟,01号指挥员下达口令“3分钟,准备!”点火在即。</p><p> 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3分钟准备很快被暂停,点火时间再次后推。</p><p> 其后,指令几度被暂停、重置,本应顺畅的流程,像尚未磨合的齿轮,卡了壳。</p><p> 这一幕幕均如实记录在中央电视台记者拍摄的镜头里。</p><p> “1分钟,准备!”01号指挥员发出口令。长征五号箭在弦上。</p><p> “1分钟暂停,中止发射!”指挥员的命令再度被相关操作人员暂停。</p><p> “怎么了?怎么了?”另一名01号指挥员、长五总体主任设计师何巍连问两声,表情严峻。</p><p> 操作人员面面相觑,脸上写满疑问,很多人站了起来。负责控制系统的长五副总设计师李学锋也“噌”地起身,走到前排查看数据。</p><p> 长征五号总指挥王珏和总设计师李东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焦虑,他们坐在原地,静观事态发展。“我们的一线人员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很清楚各自负责的工作。”李东表示,而且几乎所有的问题均有预案。</p><p> 娄路亮向记者证实,屡次暂停倒计时是因为数据传输显示出现了故障,并非火箭本身的原因。操作人员没有及时得到相关数据,按照规定可以暂停流程。“对长征五号,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关键时刻要相信团队每一位成员,相信一线!”他说。</p><p> 接下来,中国航天史上罕见的一幕出现了。进入倒计时10秒内,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因为没有接收到相关数据,仍果断暂停了读秒。</p><p> “已经倒数读秒,(出现问题)关系到能否成功发射,没有时间多考虑,全靠我们的自信。”李学锋说。</p><p> 操作人员判断没有问题。接着,恢复10秒倒计时。</p><p> 终于,“点火”口令在等待了163分钟后响亮发出。长五火箭喷出千钧之力,缓缓起身、出塔,穿入云霄。</p><p> 指控大厅里,情绪如闸门甫开,掌声、欢呼声瞬间爆发。</p><p> <strong>赞!年轻一代航天人</strong></p><p> 飞入天空的长五表现完美,助推器分离、抛整流罩,一气呵成。</p><p> “20秒。”李东盯着大屏幕,喃喃自语。“嗯,20秒。”坐在李东身边的副总设计师杨虎军和娄路亮重复道。</p><p> 20秒后,长五一二级成功分离。</p><p> 现场情绪再次爆发,娄路亮大吼一声,情不自禁地从座椅上“弹”了起来。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自信在这一刻彰显无疑。</p><p> 点火1821秒后,长五与载荷组合体成功分离,标志着长五首飞圆满成功。十年砺箭,终于一试霜刃。</p><p> 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研制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枚火箭,长五的研制难度远超现役火箭。研制人员经过10年艰苦攻关,实现了新技术应用几乎达100%的创举。难度大意味着风险也高,在发射前的近3个小时里,中国航天人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终于克服了重重挑战,取得胜利。</p><p> “我们一定会及时总结,进一步提高长五的可靠性、适应性,使其今后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一院院长李洪说。</p><p> 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近3个小时,李东认为,在倒计时阶段发现问题时,承担技术支持任务的年轻设计师们敢果断决定暂停,迅速判断问题性质,并重置倒计时,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p><p> “这是他们技术过硬、有自信心的表现,是年轻一代航天人成熟的表现。他们的表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真的是非常专业!”李东高度评价这支年轻的设计师团队。</p><p> “这是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风险最大的一次航天发射,但我们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长五总指挥王珏眼含热泪。</p><p> 即使一颗心数次提到嗓子眼,但科研人员始终对自己的大火箭充满信心。</p><p> 发射成功后,现场一片欢腾,喊声震天。为长五埋头工作了10年的工程研制人员纵情欢呼、拥抱,用笑容替代了泪水。</p><p> 在这一刻,没有什么比尽情释放的欢笑更珍贵了。</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