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走,带着“人造太阳”逛太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424
0
2016-11-22 21:42:35
<p align="center">
</p><p>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日宣布,该院承建的“人造
太阳
”实验装置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p><p> 为了更快、更远地探索宇宙,人类一直对核动力飞船倾注心血。科幻世界中,核动力飞船与太空探索之间更是渊源颇深。今天我们不妨聊聊核动力与太空探索的前世与未来——</p><p>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1957年,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后,这句话被写在美国白宫发行的宣传册上,也永远地铭刻在人类的太空冒险史上,它代表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它还被经典科幻影片《星际迷航》用作片头台词,后者将开疆拓土、敢于冒险的美国西部牛仔精神谱写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太空史诗:“这是星舰‘企业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p><p> 目前为止,人类仍基本借助化学燃料来发射太空探测器,由于助力太小,最后往往必须利用行星的引力来加速。这无疑限制了飞行航线,也面临耗时长、外部牵制过多等不利因素。因此,上个世纪以来,核动力成为新能源的热门备选项。实际上,早在曼哈顿计划研制首颗原子弹之前,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便在1914年出版的小说《解放世界》中,首次预言了核武器战争。此后,随着对核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在1938年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的秘密后,核动力便与太空探测结下了不解之缘。</p><p> <strong>前世:核动力实验的两座高峰</strong></p><p> 俄罗斯“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预言:“一吨重的火箭只要用一小撮镭,就足以挣断与太阳系的一切引力联系。”上世纪除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外,最为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利用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推进航行的系列实验,以“猎户座计划”与“代达罗斯计划”为代表。</p><p> 1955年,美国政府推出一个宏大的核火箭计划即“猎户座计划”。他们设想把推进物和核弹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脉冲单元,那么在原子弹束,或原子弹簇的集中爆炸后,火箭速度可达每秒70千米,假设用它来发射大型星际飞船,飞到
火星
就只需要125天,耗时3年就能飞到
土星
。这一宏志在当时雄心勃勃的口号中可见一斑:“1965年到达火星,1970年到达土星”,而1959年的一次小型飞行实验也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核裂变爆炸必将释放出核辐射尘,过度依赖爆炸性脉冲显然意味着对环境的极大污染。因此,在1963年美苏签订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之后,“猎户座计划”研究于1965年终止。</p><p> 时间轴移行至20世纪70年代,核聚变的相对环保性,稍稍解除了核爆带来的环境危机。这使得英国星际学会得以重新回顾“猎户座计划”,并在1973至1978年之间提出“代达罗斯计划”。该计划的推进系统是核聚变脉冲火箭,通过火箭内部的发动机,依靠磁场的限制和导向,向核燃料发射电子束从而产生离子。这将比“猎户座计划”的核裂变更高效、更环保,据此,研究者设想在50年内抵达距离我们6光年之远的巴纳德星。有意思的是,该计划给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份详细的核动力飞船设计图,旨在论证其可能性。但与“猎户座计划”的实践性品格相反,直到今天,“代达罗斯计划”所需要的大量核心技术仍止于纸上谈兵。但这却毫不妨碍许多科幻创造者从中受到启发。</p><p> 科幻迷广为知晓“巴萨德冲压发动机”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科幻大师拉里·尼文的系列科幻小说里,《已知宇宙》《环形世界》都用这种核聚变发动机做为主要驱力。《三体》中三体第一舰队也是使用了巴萨德冲压发动机,才能以十分之一光速飞行,而“自然选择”号飞船也拥有最新一代的无工质聚变推进系统,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反冲前进。在《星际迷航》系列影片中,一种名为“巴萨德氢收集器”的装置作为“正反物质推进系统”的一部分出现在星舰上,它可以使星舰加速到超光速。经典科幻影片如《异形》《机器人总动员》《冲出宁静号》等,都把核聚变发动机作为星际航行的基础驱动。</p><p> <strong>未来:“人造太阳”为太空探索加足马力</strong></p><p> 核能驱动成为未来太空探测的“常规”选项,时间不足百年,但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折。核动力固然高效持久,但在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核辐射、核污染则意味着巨大的危险。</p><p> 这与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不同,在核火箭发动机内部,放射性排气射流过于强劲,人类不可能在
地球
上进行实地测试。暂且不论核辐射泄露将对宇航员健康造成的威胁,回顾历史,因核动力卫星失灵而导致的核污染事件比比皆是:1978年1月,苏联的“宇宙-954”卫星坠落在加拿大,其所携带的核反应堆装置的辐射污染波及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3年,核动力的苏联卫星“宇宙-1402”坠落在南大西洋;2009年,美国“铱-33”通信卫星和已经停止工作的核动力“宇宙-2251”卫星在北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碰撞,产生了极具危险性的太空碎片……这些都是未来核动力航空器的前车之鉴。</p><p> 鉴于核动力装置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曾参与“猎户座计划”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深感不安:“一想到我做的事是在现有(放射性)落尘量上增加百分之一,我(对核火箭)的热情便不由得冷却下来。”而联合国会员大会也在1992年通过了相关决议,严格限制在外太空使用核动力电源。</p><p> 实际上,相比较而言,核聚变比核裂变的环境友好系数更高,聚变所需材料氘和氚也更为丰富,与太阳帆动力飞船相比,核聚变驱力无异是将“人造太阳”带在了身上。因此,虽然技术难度系数更高,但人们对核聚变动力仍持有较大的期望。《三体Ⅱ》中,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后,物理学家丁仪对章北海说:“我早就感觉到托卡马克方式是一条死路,方向对了,突破肯定会产生。”</p><p> 毋庸置疑,与浩渺无际的太空相比,人类的探索尚处于孩提时代,但我们屡败屡战,表现出坚如磐石的信念和巍巍不屈的气魄。这使人不禁联想,在不到百年前的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在父亲病榻前写下的那句诗:“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诗人怒斥死亡带走了光明,这一沉思又被鬼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融入影片《星际穿越》中。这句诗反复被流浪在太空中的人类吟诵,震撼了每一位观影者。它告诉我们:不仅要疯狂地抗拒光的湮灭,而且要承担起制造光的责任。而近日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