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国空间站
天宫二号研制团队:用工匠精神打造航天重器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中国航天
600
0
2017-2-10 13:34:54
<p align="center">
</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历时五载,用青春和汗水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二步二阶段空间实验室任务奠定了关键基础。</p><p>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指令的发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长征二号FT2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在皎洁的圆月映衬下奔向苍穹,为全国人民的中秋佳节送上了一份航天大礼。</p><p> 在这成功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研制团队,他们风华正茂,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他们肩负着国家使命,牢记载人航天精神,宵衣旰食历时5年,用任务圆满成功践行了“首飞标准”,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p><p> <strong>“喝着白水”打一场攻关的硬仗</strong></p><p> 吃苦、战斗、攻关、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面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承担的航天员中期驻留、在轨补加等新任务,研制团队在研制攻关过程中生动地诠释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尤其是目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掌握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他们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p><p> 为了全面验证补加系统的性能,进一步验证飞行器间的补加流程并获取关键数据,研制团队在801所搭建了系统间补加综合试验平台,模拟真实上天环境。</p><p> 试验期间,型号总师、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在801所试验现场连续蹲守20多天。为了确认上天状态与地面的一致性,吃透每一个细节,在试验关键时刻型号两总带队24小时不眠不休,朱恩涌等几位关键岗位人员4天只休息了不到9个小时,渴了喝口白水,饿了吃口面包,坚持在试验现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试验顺利完成,获取了极其宝贵的数据,为完成好空间实验任务在轨补加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p><p> <strong>“忍着泪水”奏一曲慷慨的骊歌</strong></p><p> 天宫二号研制团队大部分都是刚成为或即将成为爸爸***青年人,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然而在任务和使命面前,只要组织一声号令,他们便义无反顾地踏上发射场埋头工作。</p><p>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程师尚明友早早地就接到了进场任务,却直到出发前才告诉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知道家中孩子年幼,自己一进场,就等于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妻子,对此他有着深深的歉意和不舍。</p><p> 同是第一次进场的吴冰,爱人临盆,他只匆匆返回北京看了一眼刚出生的孩子,就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将牵挂默默地藏在了心里。</p><p> 临发射前两天,调度胡海勇的妻子也临近预产期,他提前把最后两天的工作安排好,匆匆赶回了北京,而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5年前诞生之日起,他就一直陪伴着它成长,最后没能在现场亲自送它上太空,成为他心中的遗憾。</p><p> <strong>“沾着汗水”写一部奉献的青春</strong></p><p>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外,高68米的92号站标校塔孤独地屹立在一片茫茫戈壁里,这里没有电梯,没有厕所,甚至连仅有的两台空调也早已年久失修。</p><p>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测控通信系统的队员们大多是老队员,去过许多地方的他们唯独对这个标较塔 “爱恨交加”。“爱”是因为这里是他们自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以来多次战斗的地方,“恨”的是来到这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把45台共计800多公斤重的对接试验设备扛上几十米高的房间,然后在狭窄的不到3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展开并进行对接试验。</p><p> 7月下午三点的戈壁滩上,92号标校塔屏蔽室的温度已经达到了35.5度,在嗡嗡嗡的设备声音中,稍微呆一会儿都会让人感到窒息。而队员们从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在标校塔上解决,争分夺秒地追赶进度。</p><p> 为了模拟真实的天地对接状态,设备在屏蔽室里运行时需要关门才能屏蔽干扰信号,即使那老旧的空调还能运转,队员们也“不舍得”开空调,为的就是保证信号不受到电磁干扰。这样一来设备加电后本身散发的热量,再加上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屏蔽室的温度会比外面高许多,队员们常常会被热得汗流浃背。为了防止在屏蔽室里缺氧,队员们还需要轮岗。</p><p> 就这样,大家在汗水浸泡中持续工作10天,为任务圆满成功做了有效保障。</p><p> <strong>“滴着盐水”造一座梦想的“天宫”</strong></p><p>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发射场的70天里,有16天要开展电测工作,作为电总体主任设计师的南洪涛要负责多项关键工作。然而,当电测开展到第14天时,南洪涛的身上突然长出脓肿,且高烧不退,最强的抗生素也无法缓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的大夫建议他立即回北京手术治疗。</p><p> 此时距离电测结束只有2天时间,电测结束后,还有电测交总装的工作要做。南洪涛不想在关键时期离开自己心爱并陪伴多年的“天宫”。在给爱人打电话告知病情并得到支持后,打着点滴扛了4天的南洪涛终于迎来了脓肿的消退和电测阶段的结束。</p><p> 要知道,电测期间,试验队实行中午不断电的模式开展连续测试,所有电测人员在电测大厅一呆就是一天。在南洪涛和他的团队在电测大厅工作的16天里,有13天的测试加电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