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我的航天故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415
0
2017-3-14 10:09:59
<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
</p><p>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p><p> <strong>“国家需要,我就去做”</strong></p><p>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p><p>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p><p>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p><p>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p><p>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p><p align="center">
</p><p> “长三甲”总设计师姜杰委员</p><p> <strong>创新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不竭动力</strong></p><p> “今年两会,我比较关注基础研究问题。我认为建设航天强国,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要强化需求对基础研究的牵引,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委员说。</p><p> 在中国火箭队伍中,长征三号甲(简称“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又被称为“金牌”火箭,是我国高轨道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p><p> 在“金牌”火箭的背后,有支金牌团队。从事“长三甲”研制工作逾30年,姜杰为“长三甲”重大技术进步及火箭的创新和型号产品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我国航天领域首位女院士。这些年,随着“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期到来,姜杰每年有1/3时间都在试验场。</p><p> “创新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不竭动力。”姜杰说,2010年至今,“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研制和发射阶段,她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提升了火箭的发射能力,圆满完成了以北斗导航、探月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共48枚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十三五 期间, 长三甲 系列运载火箭仍将处于高密度发射任务期,每年有8到10次重要发射任务。”</p><p> “要想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就要坚持自主创新。”姜杰说,航天队伍也一直格外重视航天人才培养,内部的“传帮带”氛围极其浓厚,许多年轻人活跃在重要岗位,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实现航天强国是一个新的宏图大业,航天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只有传承老一代航天人的志气、敬业、创新和担当,才能坚实走好新的航天路,实现中国航天梦。”</p><p align="center">
</p><p> 遥感技术专家董胜波委员</p><p> <strong>航天事业能造福国计民生</strong></p><p> “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如何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是两会期间我的关注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副所长、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委员说。“今年两会,我提出了一些有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董胜波说,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行业格局和百姓生活,这些技术对新的军事变革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从大局出发,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民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促进军用技术发展。</p><p> “另一方面,航天事业的壮大既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还能切实造福国计民生。”董胜波说,航天技术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技,能带动计算机、精密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繁荣,“而军品民用要努力实现市场化,真正制造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他建议,要建设军民融合市场供求信息平台,既让企业了解和掌握军队相关的需求信息,也让军队及时掌握社会资源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情况,促进资源聚合、军地高效对接。</p><p> 董胜波是我国著名的遥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由他负责研制的分系统技术,成功运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某工程上,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p><p> “不久前,我国陆续成功发射商业卫星。像 天鲲一号 这种能快速进入低轨的应用卫星,可以快速组成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高端传感器卫星网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各种精确的遥感信息。我非常期待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董胜波说。</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