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广东科创航天:微小卫星有大未来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351
0
2017-4-17 10:32:05
<p align="center">
</p><p> 年轻的创业团队在认真研发新技术。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p><p align="center">
</p><p> 光明网广州4月14日电(吴春燕 袁萍)2016年11月10日7时42分,伴随着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巨大的尾焰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由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创航天”)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通信试验卫星KS-1Q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据科创航天CEO罗澍介绍,从获知有机会随着长征十一号发射卫星,到制作出KS-1Q并将它送上太空,他们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目前KS-1Q在轨运作正常,发回的测试数据指标都在正常范围,符合设计预期,预计寿命达10年以上。</p><p> <strong>打破封闭,从无到有</strong></p><p> “在国内,航天是一个封闭行业。”罗澍告诉记者,在没有国家力量帮助的前提下,公司的所有研发工作都要靠自己,没有任何经验或方案可以参考。自2014年成立公司,经过两年的发展,科创航天的科研团队凭借自己的潜心钻研,已经具备整星研制能力,关键零部件全部自研自制。“航天器的发射成本,每公斤要十几万。我们研究微小卫星,在保证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重量每减轻一克,至少可以节省100元发射费用。”罗澍说,KS-1Q的重量只有两公斤,从研制到发射成功,成本控制在一百万元,相比科研院所动辄几千万的卫星发射费用,微小卫星商业前景还是可观的。</p><p> “每一位应聘者我都是亲自面谈,只看他参与过的项目,不看他的学校和学历。” 90后的罗澍说,从确定项目目标到分解研发任务,不同的工程师负责实施再到质检,研发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人负责,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这个环节的工作可以做到什么水平,只有研发团队能力强,产品质量才过硬。</p><p> “以KS-1Q来说,我们将公司两年来的所有研发成果都组合于它一身。通信机迭代了6次,电源迭代了4次,整星机械迭代了8次。”罗澍告诉记者,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迭代,KS-1Q的各项零部件才达到需要的指标,它的在轨正常运行证明了大家的努力是值得的。</p><p> <strong>开源共享,做“科创”蓝本</strong></p><p> 经过两年发展,科创航天现有员工22名,在北京、成都、西安多处都有科研合作点,目前正采用开源硬件的形式进行KS系列卫星平台的开发。</p><p> 记者了解到,科创航天是全国唯一一家展开“开源卫星”项目的民营公司。时下,卫星行业处于垄断局面,各家单位在制作卫星时要将相同的功能重复实现,成本高,困难大,导致中国民用卫星发展缓慢。“科创开源卫星发射及测试成功后,我们将公布卫星制作的图纸,开放数据的格式标准,让未来订制卫星变得有据可循。”罗澍告诉记者,民用卫星的组成部分包括卫星平台、载荷和地面系统三部分,卫星平台是基础,载荷是卫星的功能。开放了卫星平台,所有想要做商用卫星的企业、研究所或者个人,可以用科创开源卫星平台作蓝本,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要的载荷。“如果客户在研究载荷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我们还可以帮助定制载荷,提供成型产品和质检服务。包括代办发射卫星的行政许可、保险等业务,提供地面监控等服务,今后都可以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p><p> “一旦数据开放,每位爱好者通过在我们公司网站免费学习,可能只需100元,就能用从网上购买到的材料自制接收设备,在家里接收我们的KS系列卫星拍摄的图片和视频。”罗澍说,卫星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照片只会对地面发送一次,因此,某一位爱好者在自家楼顶收到的视频片段,很有可能是唯一的。</p><p> <strong>百尺竿头更进一步</strong></p><p> “美国公司生产的具有拍照功能的微小卫星只有4公斤,但是拍摄画面的清晰度相当于十年前国内一吨重的间谍卫星,年创造价值100亿人民币。”罗澍告诉记者,不同于科研机构的不计成本,商用卫星必须考虑经济因素,控制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但做微小卫星,重量、体积的减小并不意味着质量的缩水,反而功能更加改进。</p><p> 以KS-1Q为例,决定一个卫星能否正常运转的根本在于电源、通信装置、热控装置和抗辐射能力。太空中的环境温差可达300度,卫星必须恒温在10℃左右才可正常运转,科创航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保证KS-1Q舱内温度固定在零上10℃±3℃,且整星平均耗电量不超过0.5瓦。</p><p> “现有通信主要依靠基站,基站最大的缺点就是覆盖面小。”罗澍告诉记者,理想中布置一个无死角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只需要70个类似KS-1Q的通信卫星,若将每个卫星成本控制在一百万,那7000万就可以实现卫星通信全球无缝覆盖。“虽然实现这个理想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要解决,但基本面还是好的。”罗澍对商用通信微小卫星的前景很看好。</p><p>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科创航天正在研制KS-2通信试验卫星,其在KS-1Q基础上,保证体积、重量不变,电源和通信能力都将提升数十倍。</p><p> “我考察了全国300多家企业孵化器才选择了落户广州开发区科学城,这里的制造业基础供应链特别好,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多,人才也多。”罗澍告诉记者,航天企业需要尽可能整合产业链,才能做到成品质量的可控,基于科学城孵化器配套完善、环境优质,他们才能潜心搞科研,做好产品。</p><p> 在大环境向好的前提下,科创航天近期与航天八院就研制长征2D运载火箭的通信设备,与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就研制X射线脉冲星导航卫星通信设备均达成合作。“公司的开源卫星预计一到两年后可达到商用标准,相信企业今后会发展得更好。”罗澍对科创航天的未来充满信心。</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