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李德仁:擦亮中国的“太空之眼”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491
0
2017-5-10 09:10:00
<p>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p><p align="center">
</p><p>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p><p> 央广网武汉5月9日消息(记者章成霞 凌姝)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p><p> <strong>记者:如果没有遥感测绘,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strong></p><p> 李德仁:如果没有遥感测绘科学,我们就不能在网络上看到
地球
。有了遥感测绘,我们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p><p> <strong>记者:如果要给小学生上一堂测绘科普课,您会怎么开头?</strong></p><p> 李德仁:我会告诉小学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要了解这个地球,地球45亿年的寿命已经走过,我们希望它至少还会有45亿年的寿命。</p><p> <strong>记者:您打算什么时候退休?</strong></p><p> 李德仁:我的老师93岁去世,他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我也要学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战斗到老。</p><p> 江城武汉,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78岁的李德仁步履匆匆、声音洪亮。办公桌上摆放着硕大的地球仪,陪伴他每日八点开始工作。“卫星在天上相当于人类的眼睛,可以看地球,拍照片。能不能让卫星像人一样,能够在天上有大脑,一边拍照片同时就找我感兴趣的目标?”</p><p> 江苏泰州溱潼古镇,青砖黛瓦百年宅院。导游津津乐道着“弟兄三院士”的轶事: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材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六十年前,李德仁从这座大院走出,考入了武汉测绘学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当人类从遥远的太空用卫星观察地球时,如何让这些“太空之眼”更明亮,是李德仁一辈子的追求。</p><p> 李德仁说:“原来我们画地图用手工,拿一个平板在野外去画;现在世界上有1000多个遥感卫星,美国最多,中国第二多;现在的测绘,我要定你的位置靠的是北斗、美国的GPS。”</p><p> 遥感测量数据以千万计,区分处理各种误差是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1982年,留学德国的李德仁首创一种测量方法,将数据中的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区分出来,被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然而,在国外已经崭露头角的李德仁,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却毅然回到母校,当起了一名讲师。他说:“学了本事要为中国服务,中国不应当落后。”</p><p> 由于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国外,我国遥感卫星定位精度长期停留在300米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德仁带着他的团队在误差处理上狠下功夫,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我国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定位精度逐步提高到0.5米水平,从数百公里的高空可以清晰俯瞰地面。“在航天问题上,美国人希望中国人到他这儿买数据,在他的掌控之中。但中国人当然不能这样做。我们就用软件来补硬件不足。”</p><p> 和在太空看清故宫的游客相比,李德仁还有更高的期待,那就是让中国的卫星装上聪明的“大脑”。比如当地面灾害发生时,卫星可以在天上一边成像、一边找目标、一边自我校正,在一分钟之内把准确图像传到地面。他用四个Right来形容这个目标:“Right time,正确的时间,Right place,地震发生在四川,就是那个地方要;另外就是Right information或者Right knowledge,你要把这个信息和知识提供给Right person。把天上的卫星变成一个聪明有大脑的卫星,这是我们的使命。”</p><p> 武汉大学李德仁的办公室,有一整面墙的奖牌奖状,他的弟子数量庞大,仅博士生就超过了160人。他领衔的团队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从青藏铁路测量到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身影无处不在。但无论科研工作多忙,每年大一新生开学时,这位精神矍铄的院士都会如约出现在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的讲台上。</p><p> 李德仁说:“我原来当校长的时候就发现新生会闹专业情绪,测量不就是野外跋山涉水嘛,觉得这个专业不如别的专业好。与其让他们闹情绪不如让院士告诉他,你进这个门,学这个专业,你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p><p> “做科研不能跟着外国人走,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要按照国家需求、百姓需要去做”,关于遥感测绘的未来,78岁的李德仁的希望,同样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遥感卫星会超过100个,卫星之间应当是联网的。我提了16个字叫‘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这16个字就是我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