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郭华东院士: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 打造“数字丝路”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317
0
2017-5-15 09:55:09
<p align="center">
</p><p>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
地球
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华东院士</p><p>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治理中的关键一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议和国家战略,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p><p>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格局和发展潜力进行宏观、动态分析,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性、宏观性环境数据具有重要意义。</p><p> 空间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大范围的地物进行成像,对应急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成像,对大区域范围内的现象提供定量的信息,这成为为“一带一路”服务的前提。</p><p> 目前空间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空间遥感技术,空间导航技术,空间通信技术等等,这些统称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客观获取数据的特点和能力,是实现环境观测的有效手段。提供空间信息技术研发,可为沿线国家提供空间信息技术支持。</p><p>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华东院士从空间技术角度来聊聊“一带一路”以及如何打造“数字丝路”。</p><p> <strong>空间技术如何为一带一路护航?</strong><strong>郭华东院士提到了三个方面,资源、环境、灾害。</strong></p><p> 环境上,“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卫星所探测的大数据进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检测和模拟,它就能为政府制定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p><p> 郭院士介绍了环保部与中科院科学家一起做生态十年变化的例子,如果把它放到“一带一路”国家来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p><p align="center">
</p><p> 资源上,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利用空间技术进行资源的本底调查非常重要。比如,在农业领域,最重要的是进行粮食估产,对地观测技术可以观测它的种植面积,监测它的长势,最后把产量估算出来。</p><p> 这样对期货贸易和粮食安全贡献比较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粮食问题的挑战,空间技术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信息支持。</p><p> 灾害监测上,根据统计,全球85%的大灾都发生“一带一路”地区,而根据研究,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经济受损失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风暴潮和水旱灾害),80%也都发生在这个地区,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对大面积的水旱灾害、火灾、地震及风暴潮等进行检测和评估,作用是非常大的。</p><p> 当然,在其他方面,比如,城市化的发展、交通布局、自然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等等,空间技术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p><p> <strong>我国的对地观测:未来将迈进第一梯队</strong></p><p> 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自主卫星遥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技术等数据获取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相应的地面接收基础设施和数据处理系统水平、规模与服务能力也走在世界同行前列。</p><p> 我国是对地观测的大国,但还很难说是一个强国。不过,我国具备成为对地观测强国的条件。</p><p> 一是40年的发展历史有了深厚的积淀;二是空间技术是一个大国的事业,无论陆地和海洋都需要;三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资源贫乏,需求程度很高;四是政府对空间技术一直比较重视,最近几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整体上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逼近,某些领域已经走在前面。</p><p> 郭华东院士打了一个比喻,这就像跑马拉松,有时我们能跑到第一梯队,但大部分时间我们还在第二梯队,总体上来讲,我们在第二梯队的前沿,10年以后,我们成为一流的对地观测强国是可以期待的。</p><p> <strong>“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strong></p><p> 以“一代一路”计划为契机,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数字丝路合作项目,可以说是个机遇。</p><p> 2016年5月,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发起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简称DBAR,得到多个国家的响应。</p><p align="center">
</p><p> 发起后,经过半年工作,“数字丝路”核心计划成型,DBAR科学委员会成立,建立九个工作组任务组,通过DBAR科学计划的草案,2016年12月,DBAR计划正式开始。</p><p>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以地球大数据为科学支撑,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科学研究问题。</p><p> 郭院士介绍到,DBAR计划首先是国际大计划,其次是为了促进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服务,同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p><p> DBAR是一项以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分享数据、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对地观测和地球大数据领域的开创性国际计划,将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行动,利用对地观测技术,采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法,实现“一带一路”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科技决策支持贡献。</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