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吴季:逐梦苍穹 一苇以航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433
0
2017-5-19 09:28:12
<p align="center">
</p><p>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地球
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和总指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指挥,中俄联合探测
火星
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嫦娥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p><p> 2016年6月20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评选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吴季位列十位科学家之首。文章中写到,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p><p> 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p><p>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两千多年前,屈原作楚辞《天问》发问浩瀚苍穹,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p><p>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真正迈出了探索太空的步伐。</p><p> “观测太空这件事,中国人做的很早,
太阳
黑子、超新星爆发、彗星在我们的历史上都有记录。”在位于北京怀柔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季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许多飞行器的模型:嫦娥三号月球车、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果,让几千年的民族飞天梦想终于在今天变得“触手可及”。</p><p> 空间科学,通过人造卫星、探测器等飞行器,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中的自然现象。作为中国空间科学的领跑者之一,吴季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在媒体上的发声也寥寥可数。三十年空间领域的上下求索,在他的口中都变成了一缕缕的云淡风轻,娓娓道来。</p><p> <strong>凡心所向,素履以往</strong></p><p> 1994年12月28日,当从丹麦哥本哈根飞往北京的航班逐渐接近首都机场上空时,36岁的吴季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阔别多年,他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故土。</p><p> 这次风尘仆仆的回归之前,他在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的丹麦技术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顺利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辗转欧洲多个国家和美国学习进修,吴季学成后的第一想法,就是回“自己家的菜园子”。</p><p align="center">
</p><p> 年轻时的吴季</p><p> “邻居家的菜园子种得好,你可以去住几年学学怎么种菜。可是学会之后,为什么不回来把自己的这块菜园子种好啊?”年近花甲的吴季,双鬓已若隐若现些许白发。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归国留学生,他心中早已认定要在“自己家的菜园子”深耕细作、培土育苗。</p><p>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设备设施的建设也刚刚起步。吴季去中科院报到的时候,空间中心连第一座四层的科研楼都还没有盖好。一间小平房的办公室、一台286计算机,回国后第三天,吴季就在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空间科研工作。</p><p>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吴季,对回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毫不在意。当时,吴季夫妇和八岁的女儿住在中科院临时分配的12平米小房子里,没有单独的洗手间。早已习惯丹麦舒适生活的小女孩,被冬天里还要去外面上公共厕所吓坏了。</p><p> 不过,一家人很快就把这些落差默默消化了。“那时候,小房子在铁路边,一到晚上过火车就轰隆隆地响。我女儿半夜醒来,高兴地对我说,爸爸,你听火车真有劲儿啊!”回忆起曾经的场景,吴季微微一笑。</p><p> <strong>星汉灿烂,前路漫漫</strong></p><p>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吴季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微波通信专业。虽说是研究天线与电波传播,但范围仅限于地面。对电离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的吴季,迟迟无法尝试空间实验。</p><p> 1985年,机会垂青了这个心怀太空梦的年轻人。那一年10月,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欧洲航天局设立项目,专门资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到欧洲航天局去进修。经过层层遴选,27岁的吴季得以前往。正是这短短的一年经历,奠定了他投身空间科研事业的决心。</p><p align="center">
</p><p> 吴季在欧洲航天局</p><p> 在欧洲航天局,吴季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空间科学,并身临其境见证了对哈雷彗星回归的观测。1986年3月,76年才回归一次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天空,欧洲航天局哈雷彗星探测器乔托(Giotto)也逼近了哈雷彗星。正在参与通讯卫星天线设计的吴季,通过实时通报的哈雷彗星的信息和照片,感受到了空间计划的伟大和诱人之处。</p><p> “哈雷彗星刚开始就是一个点,随着距离越来越近,照片中的星体越来越清晰,甚至可以看到一些细节和结构。我那时候二十多岁,内心是非常激动的。”</p><p>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吴季内心的梦想被彻底释放了。朝来暮去,寒来暑往,一年的进修即将结束的时候,吴季决定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把重点转向空间科学。他一头扎进卫星天线的研究,回国后与导师共同发表了《通讯卫星天线的复型波速的算法》。吴季的算法与程序很快被我国航天研究部门采纳,应用到东方红三号卫星上。</p><p> 在欧洲航天局期间,吴季先后被安排去丹麦技术大学和德国MBB公司(现在是欧洲航空防御和空间公司EADS的一部分)访问考察。西方先进的科研水平令他大开眼界,同时也让他深深体会到“差距很大、前路漫漫”。1989年,对学业孜孜以求的吴季再度前往欧洲,进入丹麦技术大学天线实验室继续深造。</p><p> <strong>天有晦明,敢为人先</strong></p><p> 埋头于空间科学,吴季一做就是三十年。回国后,他一边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研项目,一边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为空间探索的国际合作争取机会。</p><p> 1997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双星”探测计划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这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以中方为主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也是中国和欧洲合作的第一个科学探测卫星项目。</p><p> 在吴季看来,“双星”探测计划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计划。“以前我们没有空间科学计划,在空间科学领域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有了“双星”与“星簇”的合作,我国引领了地球磁层多点探测领域和方向,在空间科学领域做了自己的贡献。”</p><p> 2004年7月25日,“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探测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正在法国巴黎参加第35届空间科学大会理事会会场的吴季,收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吴季说,那一刻“扬眉吐气”。</p><p align="center">
</p><p> 国际宇航科学院杰出团队奖颁奖现场</p><p> 2010年,“双星”探测计划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双星”计划—“星簇”计划(Cluster)联合团队共同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杰出团队奖。</p><p> 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探索宇宙之旅,既有成功一刻的油然自豪,也有路遇崎岖的锥心之痛。</p><p> 2011年11月9号,搭载有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被宣布未能按计划变轨,中国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发射失败。爱之越深,失之越痛。作为“萤火一号”工程应用的首席科学家,吴季十分痛心。</p><p> “航天本身是有风险的,有发射的风险、仪器的故障,还有可能被空间的高能粒子击毁,数据丢失……而我们萤火一号恰恰赶上了俄罗斯发射的故障。”吴季说。</p><p> 人类探索空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一点,让吴季想到了十五年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当时我在欧空局学习,事情发生后,有些人开始退缩,认为航天风险太大,不能搞。但更多人坚定地认为,有牺牲是正常,决不能因此止步。”吴季后来慢慢体会到,“做空间探索,我们必须要有一些承受力”。</p><p align="center">
</p><p> 吴季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发言</p><p> 2005年,吴季开始担任空间科学中心的主任,从单纯的科学研究转向科研战略的制定。2011年,中科院设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吴季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始领衔中国空间科学的总体规划。从“十二五”成功发射的暗物质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再到“十三五”正在研制中的水循环卫星、爱因斯坦探针,中国空间科学正在开启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p><p> 相比于二十多年前刚回国的样子,吴季感叹,“工作条件改善得太好了,仪器设备都是最高配置,高速运算的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国家投入科研的经费逐年增加,一些国外都无法建立的实验室我们也有了”。在空间科学中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身影,吴季说,“希望他们忧国忧民,胸怀大志”。中国在轨道上的繁星璀璨,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p><p> 目前,吴季正在加紧推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5至8颗卫星尽快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争取2020年前后,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多颗科学卫星。自从去年科学空间中心搬迁到京郊的怀柔,吴季也把家安在单位附近,只有周末才能与家人团聚。</p><p> 采访当日,恰好是吴季的生日。同事们特意准备了蛋糕,并在一台小小的平板播放器里预先存入了他的照片。烛光中,悠扬的音乐响起,一幅幅旧时老照片缓缓地播放着,从青葱岁月到年近花甲,画面串起了三十年的岁月。“这么多年,我对空间科学的好奇心和动力一直没有丧失过。”吴季的眼眶有些湿润。</p><p> 吴季的手上始终带着运动手环。他笑着说,“要在科研工作之外,日行八千步”。</p><p>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鲲鹏展翅,九天揽月,中国科学家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民族的梦想、铭刻着国家的记忆。在远离北京市区的空间中心,夜晚经常可以看到漫天繁星闪烁。苍穹之下,吴季常常抬头仰望,星辰浩瀚,梦想还在前方。</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