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神舟飞船
揭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航利器:最后关头高度判断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中国航天
491
0
2016-11-22 11:25:59
<p align="center">
<br> 11月18日,山西运城航天公园,民众聚集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直播,并为他们的“城市英雄”景海鹏欢呼呐喊。 中新社记者 闫鑫 摄</span></p><p> 终于,在太空生活工作了30天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安全返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1月18日,乘着红白相间的巨大伞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四子王旗草原上安全着陆,这是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第11次出发,创下回收系统最长在轨纪录后,安全返回。</p><p> 正如公众从电视画面里看到的那样,神舟十一号返回时,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相继打开,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工作,返回舱着陆。这些动作只有一个目的,即让飞船返回舱温柔地拥入
地球
母亲怀抱,减轻着陆冲击对航天员健康以及航天器的损害。</p><p> 这并不容易,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揭秘护航神舟十一号飞船安全返回的三大利器。</p><p> <strong>发现:一双“注视”飞船的眼睛</strong></p><p>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p><p>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p><p> 这部由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研制的雷达,是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早在1999年8月,它就被布置在白云鄂博场区前置雷达站,同年11月21日,完成了对“神舟一号”的回收段跟踪测量任务。</p><p>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是个“老司机”。</p><p> “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向记者透露,尤其是在执行神舟二号任务时,在主着陆场只有“回收一号”跟踪飞船返回的情况下,正是靠它的数据找到飞船,立下了大功。</p><p>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p><p> 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p><p> <strong>连接:让返回舱自由地飞向着陆场</strong></p><p> 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有一个被称作“连接分离机构”的零件,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它小得如茶杯大小,隐匿于各个舱段之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幕后英雄。</p><p> 连接分离机构,说白了就是3把锁,在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的,是一号锁,主要是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的第一道安全保障。在返回舱和推进舱之间的,是二号锁,用来保证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在预定时间预定地点着陆的首要设备。而在飞船着陆前,则轮到抛底锁上场,抛底锁的动作,关系到防热大底能否按时抛掉,是返回时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程序。</p><p> 也因此,连接分离机构被形象地比作神舟飞船的臂膀,可以有力地连接起了飞船的三舱,同时又按照飞船工作的阶段性要求,毫秒不差地将各个舱段分开。</p><p> 这一系统由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11厂研制,别看就这3道“锁”,做起来却并不容易。</p><p> 要知道,在火箭上升时,这3把“锁”要承受重达数吨的载荷,保证舱间紧密连接。用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11厂连接分离机构项目负责人的话说,飞船在飞行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一帆风顺,有时可能会遇到空中的横向气流,会受到转弯弯矩的影响,这就必须保证在发射和运行段,实现绝对刚性连接,克服各种各样的外力,不允许出现任何松动,否则会产生飞船空中解体或地面解体的后果。</p><p> 接下来是对接时的考验,当飞船临近“天宫二号”以及实施交会对接过程中,连接更需要保证牢固,不受外力影响。当交会对接完成,飞船准备返回时,一号锁就要准确地打开,推掉轨道舱,让推进舱和返回舱组合体踏上回家之路。</p><p> 当推进舱助推返回舱重返大气层内,在预定时间抵达预定轨迹时,二号锁就要毫不犹豫地打开,推掉推进舱,让返回舱自由地飞向着陆场。</p><p> 最后的时刻来了。当返回舱接近着陆场时,舱底端用于防御吸收大气层摩擦热量的防热大底已结束使命,由抛底锁执行抛底任务。111厂的项目负责人表示,将大底抛掉,里面叠放的降落伞才能顺利打开,进而带着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p><p> <strong>刹车:最后关头的高度判断</strong></p><p> 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减速降落的最后一刻,一片耀眼的光焰,闪现在电视画面中。很多人会为此心头一紧:“这么大的冲击力,都冒火光了?”</p><p> 事实上,这道“光”正是安全的信号,是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启动的标志。在飞船着陆前的最后关头,由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研制的γ高度控制装置,探测出返回舱距地面的高度,启动反推发动机,“紧急刹车”,将下降速度减小到安全速度。</p><p> 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神舟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原本,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但γ高度控制装置的负责人王征告诉记者,该装置能够让飞船在着陆瞬间,判断飞船的高度,从而实施“刹车”,具体来看其过程——</p><p> 在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几千米高度时,主伞打开,γ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加电工作。</p><p> 在距离地面数米高度时,γ高度控制装置给出预指令信号,提示航天员即将着陆。</p><p> 在返回舱接近地面时,γ高度控制装置给出点火指令,控制反推发动机点火,至此,该装置的使命完成了。</p><p> γ高度控制装置,被称作神舟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环节,是飞船的关键设备。然而,在神舟八号任务之前,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是使用国外产品。</p><p> 那时,国内采用γ放射源实现高度控制缺少相关研究。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项目组在成立之初,只有行政指挥加3个老师傅和两个年轻人,算得上是该所规模最小的队伍。</p><p> 时任所长助理的刘波,担任了γ高度控制装置项目行政指挥,他说,当时的情况不比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们的产品最后能不能上飞船,可谓“前路不明”。</p><p> 日复一日的等待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应,35所γ高度控制装置在综合空投试验中,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终于成为神舟七号备份产品。那一年,王征成了γ高度控制装置的主任设计师,即该项目第三代主任设计师。</p><p> 2011年11月,国产的γ高度控制装置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王征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虽然有太多的难关要克服,但给予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支持,让自己懂得了国家的航天事业是如何铸就的,懂得了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更懂得了什么是传承。</p><p> 如今这次任务,是这个国产的γ高度控制装置第4次参加神舟飞船航天飞行,正是这件小部件,为航天员点亮回家最后的这段路。航天人经历了10余年的艰难拼搏,经历过不断的跌倒、质疑、又爬起来前行的历炼,“把国产的装置送上天”的梦终于圆了。</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