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高分八号:遥感领域的一次颠覆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419
0
2016-11-22 15:59:23
<p> 临发射前40分钟,“怀抱”长四乙火箭的塔架正缓缓打开,空调切断。阳光普照,箭体开始升温。<br><br>火箭的整流罩里,是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要发射的首颗自研卫星——高分八号。这也是今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迎来的第一次宇航发射、长四火箭的第一次亮相。</p><p> <br>任何可能影响发射的小事,都会被加倍放大,谨慎处理。因为担心可能出现的雷暴天气,火箭加注工作提前一天进行。夏季不仅防雷防雨,还防虫——火箭舱门和窗口上都封上了医用纱布。<br><br>卫星“娇贵”,对温度要求较高。在火箭第三次总检查时,火箭总指挥樊宏湍、总设计师汪轶俊带着一批设计师爬上塔架,待了两个小时,记录
太阳
照射火箭整流罩的时间、照射面积等参数,然后,通过模拟仿真计算,将空调温度确定为最合适的18℃。<br><br>“初始温度不能太低。考虑到日照因素,又不能太高。”汪轶俊说。38岁的他今年4月份由副总设计师“转正”,之前的总设计师樊宏湍成为总指挥,原总指挥翁伟梁退居二线,任技术顾问。<br><br>高分八号是去年升空的遥感二十六号的姊妹星,二者出自同一支研制队伍。在卫星发射试验队工作不到四年的试验队员李贞,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她清晰地记得抵达日期是5月20日。<br><br>“那一天,很多人沉浸在浪漫的表白中,而我们整装待发。遥感二十六号已经上天,现在轮到高分八号了。”<br><br><strong>遥感领域的一次颠覆</strong><br>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李劲东回忆,两颗卫星的研制历经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两星并行研制、交叉测试,这是一种颠覆,之前遥感领域没这么干过。<br><br>在北京的研制期间,卫星研制人员有过连续工作30余小时、一个月加班近200小时的经历。担负测试工作的樊晶晶戏言:“要成为一个好的‘测试人’,首先得变成一个‘疯子’。时间久了,干测试的人会患上‘强迫症’。”<br><br>这些人见过北京航天城凌晨三四点的风景;有人关在偌大的电测间里,守着一台台冰冷的设备,通宵达旦地写完几百页的细则;因为搬运又粗又长的电缆和动辄几十公斤重的设备,一些试验队员身上留伤,甚至腰肌劳损。<br><br>“80后”田景峰是这些人中较为知名的一个。作为五院总体部最年轻的总体主任设计师(任命时只有29岁),他崇拜麦克斯韦和甘地,认为勤能遍扫天下事,酷爱跑步,在发射场曾一次跑了21圈。工作中,同事称其为“横跨机电专业、打鸡血连轴转的‘疯子’”。<br><br>卫星试验队还有一个别名:鸿雁。名字是副总指挥杨克非取的。63岁的杨克非对所有技术流程了然于心。《鸿雁》是他喜欢的一首歌,时隔半年,这支队伍又迎来“鸿雁高飞”的时刻。<br><br>由于调度到位,卫星发射试验队在发射场基本没加过班,也没有发现质量问题。李劲东成竹在胸,平常爱给设计师出题,“想让年轻人对遥感专业领域有更深的了解”。<br><br>试验队还组织了两场6个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涉及卫星控制、总装、测试技术及发展,主讲人大部分都是年轻设计师,这让队员对卫星各分系统均有所了解。<br><br><strong>长四火箭:保持生命力 充当“试验田”</strong><br>住在另一栋楼里的汪轶俊,则面临“转正”后的第一次大考。他袒露内心:“以前还有一些依赖感,毕竟是他们(翁伟梁、樊宏湍)拍板,现在压力大多了。”<br><br>压力还源于这次火箭队伍有了一些“新变化”——发射场工作时间由24天减至20天、岗位人员由97人减至86人、10人涉及岗位调整。<br><br>这是因为八院实施科研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推动产品化工作。此外,型号项目办被调整到总体部,院部职能、总体所职能以及各专业厂所职能界面以及接口关系,需要重新适应。<br><br>樊宏湍希望长四队伍争做八院改革发展排头兵,“作为转型后的首发宇航任务,我们的经验可以供其他型号参考,避免走弯路。”<br><br>在发射场,他们优化、合并测试流程,适当调整增加并行工作,确保时间减少测试强度不变;通过梳理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和流程优化再造,确保人员减少工作质量不变;通过加强沟通和学习,实现了岗位变化多但工作不乱。<br><br>汪轶俊身上带着科技工作者的普遍特征:文质彬彬,少言寡语。在他看来,长四火箭资历渐老,但不能落伍。火箭系统每隔两年就会梳理出一份技术发展提纲,这可以让设计师们获得更多锻炼,保持火箭的生命力。<br><br>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呼之欲出,“长四火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为卫星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型火箭做一些先行实践,充当‘试验田’。”汪轶俊说。<br><br>任务期间,试验队员在发射场度过了端午节和父亲节。早已习惯出差的张众,这次感觉日子过得特别慢。“真有点想家,想女儿了……”半年前,张众初为人父。<br><br>现在,他可以开心地回上海抱女儿了。因为6月26日火箭发射成功,高分八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谢诚灵 潘越荣/摄)<br></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