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0年2月8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天,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第三个、也是最后的节点舱——“宁静”号节点3号舱,以及欧洲“瞭望塔”号观测舱。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非俄罗斯舱段的建造已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程已完成了90%。此后,航天飞机还将执行四次国际空间站任务。届时,耗时25年、花费数百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将基本建成,航天飞机也将光荣退役。 </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
</p><p> 早期的自由号空间站方案采用双龙骨架 </p><p> </p><p> 几度兴衰巨无霸 </p><p> 冷战时期,美苏曾在太空领域开展过激烈的竞赛,其中美国在载人登月的角逐中独占鳌头,所以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转移到发展空间站上来,并取得领先优势,先后发射了七座“礼炮”单舱段空间站,而美国只把“天空实验室”一座单舱段空间站送上了太空,就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而去发展航天飞机去了。 </p><p>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逐渐发现它在空间站领域已大大落后于苏联,而且意识到通过建立空间站能控制太空,从而控制地球,尤其是得知了苏联准备发射采用积木式构型的第一代多舱段空间站“和平”号后,美国便下决心在空间站领域赶超苏联。 </p><p> 1984年1月25日,里根总统批准建造一个以美国为主、多国合作的长久性空间站计划——“自由”号。这个方案比“和平”号先进,属第二代多舱段空间站,采用桁架挂舱式构型,总质量达几百吨。如果研制成功,则一下可跨越几个台阶,再次像当年载人登月一样超过苏联。 </p><p> 但是这次美国没能如愿以偿。这是因为纯桁架挂舱式构型技术太复杂、费用极高、风险也很大,而且在研制中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以致于从1984~1994年,“自由”号空间站方案一变再变,不断简化,几乎中途夭折。在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该空间站方案被责令压缩规模,降低研制费用和风险,才使这一未来的天之娇子得以幸存下来。 </p><p> 就在“自由”号空间站的命运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世界空间站大国苏联于1990年解体,这给了美国发展国际型空间站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已不是美国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对手了,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空间站建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于是在1993年,美国航宇局对原“自由”号空间站方案进行了“大手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吸收俄罗斯为正式合作伙伴,采用了很多俄罗斯空间站的成熟技术,目的是节省费用、少走弯路、降低风险和缩短时间。因此,当今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实质上是一个既采用了类似“和平”号的积木式构型,又采用了桁架挂舱式构型的“混血儿”,为的是减少难度和费用。(庞之浩) </p><p> 来源:太空探索杂志</p><p> </p><p> </p><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