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载人登陆火星2035 年能实现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火星
587
0
2016-11-1 01:35:12
<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核心提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6月4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阐述了在2035年派航天员前往
火星
探索的技术方案。但报告同时也认为,美国不可能独自负担这样一大笔费用,必须开展国际合作才有望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有关人士因此指出,美国政府如果能开放对中国的航天合作,载人探索火星将更有希望。</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那么,飞往火星到底要突破哪些技术?为什么连号称世界“首富”的美国也承担不起?</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华丽的5.0,航天员要在火星呆上500天</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报告将探索火星的相关方案命名为“设计参考任务”,该任务共有8项,包括太空运载火箭系统设计、小行星捕获任务、地月拉格朗日二号点、月球表面短时间探索、建设月球表面前哨基地、小行星登陆、环绕火星飞行和火星表面探索。其中,前7项都是为最后1项任务进行技术探路。当真正实施火星表面探索时,报告引用了美国宇航局在2009 年设计的“ 设计参考架构5.0版”。这是一个宏大而华丽的方案。首先,要用大量火箭把运载着物资和给养的货运飞船先送上火星,这部分货物是供航天员在火星上使用的。这些火箭要用26个月的时间才能发射完毕,货运飞船将飞行350天,然后降落在火星表面。</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其次,当所有运送货运飞船的火箭都发射后,就开始发射运载着航天员和随行给养的火箭。航天员要飞行200天才能抵达火星,这时,前26个月中发射的货物已经部分降落在火星上了。这样,航天员一落地就能立刻生活和工作。最后,航天员要在火星上呆500天,然后从火星上起飞,与等待在火星轨道上的返回火箭会合,再用200天的时间飞回
地球
。因此,从第一枚载人火箭发射到火星远征队返回地球,历时大概需30个月。</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登火五问:这些技术人类掌握了吗?</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很明显,载人登火是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突破许多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美国人都掌握了吗?</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一问发射:有这么大推力的火箭吗?</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据计算,去往火星表面需要向低轨道发射900~1300吨重的载荷。当前美国能力最强的火箭,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3吨,整流罩直径为5米。而“设计参考架构5.0版”要求火箭具备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05吨或130吨,整流罩直径10米,这正是在研的太空运载火箭的性能指标。即使研制这么大的火箭,也要发射多次才能满足去往火星的要求。报告特意指出,如果没有这么大的火箭,就要发射更多次数的较小火箭,任务组织更为复杂,还会带来在空间组装等难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二问运输:选用什么样的空间推进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可以多次点火的推进器,配合大容量燃料储箱。当前,人类还不具备这样的推进系统。当前的化学燃料火箭重量大、效率低,而低温燃料火箭会带来热控制和抑制燃料沸腾的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从低轨道向火星飞行的过程必须研制高性能、可以多次点火的推进器,配合大容量燃料储箱。当前,人类还不具备这样的推进系统。当前的化学燃料火箭重量大、效率低,而低温燃料火箭会带来热控制和抑制燃料沸腾的问题。虽然
太阳
能电推进技术已在一些通信卫星上得到应用,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也用这种技术飞行数年,往返探测了一颗小行星。但对于载人去火星,太阳能电推进的推力还是太小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核能热推进技术的推力比较大,可以缩短飞行时间,美国宇航局早年曾经在地面试验过相关技术。核能电推进技术可以省去太阳能电推进所需的大型太阳电池,但人类迄今还没有研制过星际旅行用的核能电推进发动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三问空间居住:怎样保证航天员健康生活?</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在往返火星的总计400天中,需要为航天员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这涉及空间居住和辐射防护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飞行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俄罗斯航天员曾经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居住了整整一年。但在往返火星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来自地球的补给,也不能把垃圾扔回地球,必须在飞船内部实现自我循环。此外,国际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面比较近的地方,地球大气可以屏蔽掉相当一部分宇宙辐射。而去往火星的路上则没有这样的庇护,必须设法解决有关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四问降落:怎样保证火星着陆的准确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降落到火星表面的着陆舱,必须保证着陆误差在百米量级之内,否则航天员降落后找不到房子和给养,麻烦就大了。美国宇航局甚至希望航天员直接降落到补给舱旁边。</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而目前着陆火星最大的人造物体就是好奇号火星车,重1吨,着陆误差数十公里。此外,如何为这么大的着陆舱开发热防护技术、着陆缓冲技术,也是个难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五问目的地系统:和登月区别有多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这个系统包括航天员在火星上生活、工作、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设备,不仅有舱外航天服,还包括载人火星车等。虽然美国成功研制了月球航天服和月球车,但火星的环境和月球完全不同。</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此外,航天员要在火星表面进行复杂的操作,穿上火星航天服的动作灵活度必须超过现有的任何航天服。至于火星车,可能要带上几个星期的给养,运载着航天员去远离基地的地方探险和勘查。</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能否去成,技术突破与政治勇气缺一不可</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上面所说的问题,似乎在科幻电影中全都解决了。但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经过一番研究,发现火星表面任务总共需要研制11 种型号,包括太空运载火箭、空间运输推进器、机器人火星车、火星核电站、火星航天服、载人火星车、空间助推段、猎户座飞船、深空居住舱、长期火星居住舱和从火星起飞的上升段。</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如果先探索小行星,只有太空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猎户座”飞船可以先行研制出来并沿用。如果先实施环绕火星飞行,除了上面3种型号,另有空间运输推进器可以沿用,其余型号都需重新研制,可以想见这需要多么庞大的费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但是,不少美国航天人士认为,如果全人类合力,把航天经费和航天资源联合起来,是有可能前往火星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中国和俄罗斯。而美国国会依然顽固地禁止中美开展航天合作,最近,美国又因为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互打“太空战”。因此,人类到底能不能去得成火星,突破技术瓶颈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家们的勇气与决心。(常飞)</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